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砸向印度,50%的税率让美印关系跌入冰点。 但真正的炸弹藏在后头,美俄秘密谈判被曝光:美国竟想取代印度,当俄罗斯能源的“二道贩子”! 路透社披露,美俄在阿拉斯加会晤中密谋三大交易:埃克森美孚重返俄罗斯萨哈林油田、美国对俄出售液化天然气设备,甚至可能购买俄核动力破冰船。这一切,只为换取普京在乌克兰停火协议上签字。
莫迪的强硬超乎想象。 面对特朗普四通未接来电,印度直接放话:俄油照买不误! 底气从何而来? 数据说明一切:印度每日进口200万桶俄罗斯原油,占其总需求的45%,每年节省170亿美元。 更狠的是,印度把俄油加工成汽油柴油,转手高价卖给欧美,赚取差价。 这场博弈早已超越贸易战,美国想掐断俄印能源链,自己当中间商;印度则握紧算盘,用“战略自主”对抗霸权。
8月27日零时,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的25%额外关税正式生效。 叠加8月7日的第一轮25%关税,印度输美商品税率飙升至50%,创下亚洲国家最高纪录。 美国国土安全部公告显示,关税覆盖纺织品、珠宝、皮革等核心出口品类,直接影响印度对美482亿美元贸易额。 新德里智库测算,仅本财年(2025年4月-2026年3月),印度出口损失将超370亿美元,GDP增速或下滑0.8%。
特朗普的关税理由直指印度“罪状”:购买俄罗斯石油“资助战争”。 但印度外交部翻出旧账,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美国曾鼓励印度进口俄油以稳定全球油价。 如今翻脸加税,被印方批为“双重标准”。 更戏剧性的是,关税生效前一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曝出猛料:特朗普近四周至少四次致电莫迪,均遭拒接。 匿名官员透露,莫迪的沉默既因特朗普称印度为“死亡经济体”的羞辱,也因担忧通话内容被曲解,此前特朗普与越南领导人通话后,单方面宣布“达成协议”,令越方陷入被动。
美俄秘密交易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 8月15日阿拉斯加峰会期间,双方除讨论乌克兰停火外,重点勾勒了能源合作路线图。 三名消息人士证实,埃克森美孚正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密谈重返“萨哈林-1”项目。 该项目曾是埃克森在俄最大投资,2022年因制裁退出时损失46亿美元。 另一项交易涉及美国对俄出口液化天然气设备,支持受制裁的“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开发。最令人意外的是,美国可能购买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用于北极航道开发。
这些交易被包装为“能源换和平”。 普京在峰会当天签署法令,为外资重返俄能源项目铺路,条件是“支持解除对俄制裁”。 白宫则希望用合作换取停火协议,但乌克兰强烈反对“割地换和平”方案。 路透社指出,美国真正意图是取代印度成为俄罗斯能源的中间商:进口俄原油加工后转售欧洲,同时分化中俄技术供应链。
印度的反击简单直接:继续买俄油。 2022年初,印度每日进口俄油仅6.8万桶;到2023年5月,飙升至215万桶,占其进口总量的45%。 俄罗斯低价原油为印度每年节省至少170亿美元,还催生一门暴利生意,印度炼油厂将俄油加工成汽油柴油,贴上“非俄产”标签高价销往欧美。 印俄十年期能源合同年交易额达130亿美元,支撑着印度石化产业链数百万就业。
农业问题是印度的另一条红线。 美印五轮谈判破裂,核心矛盾正是美国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 印度85%石油依赖进口,但60%人口靠农业维生。 莫迪政府若让步,美国低价玉米、大豆将冲垮本土小农经济。 2024年大选中,莫迪的人民党已因农村支持率下滑失去议会多数席位,此刻妥协等于政治自杀。
特朗普的关税留了“后门”。 美国豁免了印度制药和科技产品,苹果iPhone在印度的代工产能、美国市场70%的仿制药供应都依赖印度。 这种“选择性打击”暴露美方软肋:关税武器化终将反噬自身。 印度则加速“去美国化”。 莫迪计划将31%对美出口转向欧盟、东盟及海湾国家;国有油企每日削减20万-40万桶俄油进口,作为对美的“象征性让步”。 同时,印度外长苏杰生宣布推进与中国的边境谈判,莫迪更计划8月底访华,释放多元外交信号。
全球贸易格局正在裂变。 美国对印度征收50%关税后,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联合发声,谴责“经济胁迫”。 印度加速与欧盟、英国的自贸协定谈判;中国深化与亚非拉的“去美元化”贸易圈。 曾被西方孤立的俄罗斯,借能源向东转战略巩固非西方市场,2024年对亚洲能源出口占比升至78%。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