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夜空被导弹和无人机的呼啸声撕裂,俄罗斯发动了数月来最大规模的空袭,大量无人机和导弹如雨点般砸向基辅各区。
据基辅军事管理局发布的消息,袭击已造成至少14人死亡、48人受伤,多处民用设施包括一所学校被毁,欧盟驻基辅代表团大楼也在袭击中受损。
空袭警报持续几个小时后,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沉重呼吁,指责俄罗斯“选择用导弹而非谈判桌,用杀戮而非和平”,并做出一项令人意外的表态——他主动点名中国:“我期待中方对当前局势作出回应。”
这一喊话与其不久前拒绝中国参与安全保障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乌克兰在战争陷入僵局后的外交困境与战略迷茫,也将中国推入了国际舆论的聚光灯下。
泽连斯基对中国的突然“点名”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乌克兰外交困局的真实反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空袭发生前不到一周,泽连斯基还公开拒绝中国成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理由竟是“中国没有在2022年阻止俄罗斯开战”。
更令人玩味的是,乌克兰政府刚刚以“支持俄国防工业”为由,制裁了53家中国实体及个人。
这种近乎180度的态度转变,暴露了泽连斯基政府在战略上的短视与投机心理——当西方支持乏力、战场陷入僵局时,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一直保持中立的中国。
俄乌冲突已持续快四年,之前力挺乌克兰的西方国家开始力不从心:美国特朗普政府大幅削减军援预算,明确表示不再直接向乌克兰提供资金援助;德法等欧洲国家因经济压力减少支持。
面对俄军的猛烈空袭和西方援助的疲软,泽连斯基急需新的外交筹码,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且与俄罗斯保持“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他试图改变现状的杠杆。
中国对泽连斯基的喊话反应迅速而谨慎。
发言人郭嘉昆回应道:“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我们呼吁有关各方遵守‘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三原则。”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完整战略思维:一方面明确表明中国始终努力扮演“中立调停者”的角色,坚持劝和促谈;另一方面也是对乌克兰的委婉批评,暗指乌克兰此前跟随西方制裁中国、拒绝和谈等行为的不智。
中国的外交回应体现了其一贯的战略定力,不愿被卷入西方叙事战或成为任何一方的“替罪羊”。
俄罗斯方面对此次空袭的辩解与中国的劝和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军的打击是针对“乌方的军用和与军用相关的设施”,称“本次打击顺利实施,相关目标已被摧毁”。
他同时指出,俄方仍希望继续推动和平进程,以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达成目标。
这种说法与空袭造成平民伤亡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揭示出俄罗斯“以战逼和”的战略意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空袭发生在普京即将访华前夕。
克里姆林宫用“史无前例”来形容普京此次中国之行,并强调中俄关系是“优先议题”。
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对普京发出“最后通牒”,警告如果俄罗斯总统拒绝与泽连斯基会晤,美国将在“一两周内强势介入”。
这种大国博弈的复杂背景,使得泽连斯基的喊话更像是在中俄之间打入楔子的尝试,希望阻挠中俄走近,把中国拉到西方国家这边一起谴责俄罗斯。
乌克兰危机发展至今,已经陷入了一个诡异的悖论:各方都在谈论和平,但和平之路却越走越远。
俄罗斯宣称希望和谈,却持续加大军事打击力度;乌克兰渴望安全保障,却拒绝中立地位;西方希望危机解决,却不断提供武器延长冲突;中国主张劝和促谈,却被各方要求选边站队。
泽连斯基对中国的喊话,本质上暴露了乌克兰战略的致命伤:既想靠西方武器打赢战争,又想借东方经济重建家园,但这种“两头通吃”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中早已支离破碎。
事实上,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晰:做调停者、人道援助者、战后重建伙伴,而不是军事介入者。
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历来侧重发展与合作,而非武力与干预。
这一立场背后有多重考量:乌克兰是大国之间的冲突热点,任何维和行动都必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如果中国贸然介入,不仅可能被误解为站队,更容易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加剧局势的不确定性。
展望未来,乌克兰危机的解决或许需要超越当前的零和思维。
中国提出的“三原则”(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实际上为各方提供了最低共识基础。
虽然泽连斯基希望中国对俄罗斯采取更加强硬的行动,包括制裁措施,但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和一贯立场。
中国更可能继续在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推动多方对话,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在适当时机支持战后重建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对俄乌局势的走向高度关注。
俄罗斯强调安全诉求必须得到满足,乌克兰则坚持领土完整原则,欧美国家在对乌支持力度上存在分歧。
中国的角色愈发关键,其不偏不倚的态度为各方保留了对话空间。
未来局势的突破,或将取决于能否构建一个兼顾各方核心利益的安全框架,而中国的参与方式与程度,将持续影响这一进程的走向。
在这场持续快四年冲突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俄罗斯虽然战场上占据主动,却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经济代价,8月份因乌克兰无人机连续打击十大炼油厂,直接导致汽油产量下降17%。
欧洲各国疲于应对能源危机和难民压力,美国则面临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的两难。
泽连斯基对中国的喊话,表面上是对一次空袭的应急反应,深层则反映了乌克兰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角色的重新评估。
但真正的出路在于和平谈判,而不是道德绑架一个始终努力劝和的中立大国。
中方“为政治解决积累条件”的呼吁,对于经历战争的乌克兰来说,或许是最理性的希望。
毕竟,无论是乌克兰还是整个国际社会,最终都需要一个不是建立在武力胜利而是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和平协议,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欧洲的长久安全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