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德黑兰的军方会场人来人往,话题绕不开一个词:新战机。6月以军在叙利亚一连串打击刚过去,伊朗天上和地面的紧绷感还在。外界又传出“伊朗想买中国歼-10C”的消息,买不买、怎么买,一下被放到台面上。
先看硬情况。伊朗空军的主力,还停留在F-14、F-4、F-5和米格-29这些老型号上。因为多年的制裁,备件难、维护难,很多飞机靠“拆东补西”勉强撑着。面对以色列那边更新快、维护到位的队伍,差距是肉眼可见的。
这也是为什么伊朗一直想换一批能打的新机。2023年对外放话要买俄罗斯苏-35,接着就卡在交付和产能上。俄乌战事一拖,再加上运输、培训、备件一连串配套,结果到现在也没见成规模服役。
歼-10C成了热门名字。原因很直白:现成、成熟、价格相对友好,周边国家(比如巴基斯坦)已经成军,有经验可学。它配套的中远距空空导弹、雷达和座舱都到了新一代的水准,看不见对方的时候就能先发现、先开火,这正对伊朗的痛点。
但消息热,不等于交易快。到现在,中方没有官宣要卖给伊朗。相反,国内外不少接近军贸的人提醒:就算谈,也不会只卖飞机。因为这个,很多“马上签”“海量订单”的说法,都需要打个问号。
中方顾虑,第一条是技术安全。2018年,摩萨德人员潜入德黑兰一个仓库,带走了核项目档案,这事有公开报道。2020年,核专家法克里扎德在本土遇袭身亡。还有在叙利亚的伊朗将领被定点打击。把这些串起来保密和反渗透,是伊朗必须补的课。
歼-10C哪怕做出口降配,雷达、导弹、航电的核心参数也是高价值。一旦泄到以色列或经由第三方流出,损失不只是伊朗吃亏,也会伤到中国自己的后续研发。中方宁可慢,也不愿冒这个险。
第二条顾虑,是中东这盘“下棋”要稳住。中国在这片区域同时跟伊朗、沙特、阿联酋都做生意。贸然把先进战机单点给伊朗,容易让海湾那边起戒心,地区军购跟着加码,火越点越旺。这不是中国想看到的。
更关键的一条:卖飞机不等于交战斗力。现代空战讲的是整套打法。要有空中指挥机,地面和海上雷达网,要有稳定的信息通道,要有干扰对方雷达和通信的手段。这些东西,要一起搭,才能把飞机的牙齿磨利。
巴基斯坦的经验就是例子。它不是只买了一批飞机就能打,而是把空中指挥、地面雷达、数据传输、导弹和飞行员训练都串起来。这样,飞行员不用自己开雷达暴露,也能接到目标信息,抬手就打,打完就脱离。
反看伊朗,当下还是美制旧货、苏制旧货、国产新旧混在一块儿。很多装备彼此“说不上话”,信息共享都费劲。电子对抗也是弱项,以色列在干扰和反干扰上投入多年,一旦交手,伊朗这块就容易吃亏。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外军专家话说得很冲:别急着上量,先把整套配齐;否则飞上去,容易变成“活靶子”。听着扎耳朵,但话不假。没有地面和空中的合力,单靠几架新机,挡不住强敌一轮轮的组合拳。
再说付款和交付。油换装备、分期、本币结算,这些做法市场上都有,但都需要银行通道、保险和合规护航。制裁阴影没散,钱怎么走、货怎么发,是技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任何一步没打通,飞机就到不了家。
历史上,伊朗方面多次表达过对中方装备的兴趣,双方也有长期合作框架。2021年签下的25年合作协议,还在推进能源、基建、工业这些大项目。军贸如果推进,多半也会按“成套建设、分步交付”的路子来,不会只是一纸合同。
说到这,事情就清楚了:伊朗想快,中国要稳;伊朗盼“立刻能打”,中国强调“先把课补完”。同样的目标,路子不同,沟通成本就上来了。接着要看的,是伊朗愿不愿意把钱和精力先投到指挥、预警、通信和抗干扰上。
傍晚,德黑兰梅赫拉巴德机场的机库门缓缓落下,一架披着防尘布的F-14安静地立着,几名地勤把一箱拆下来的零件贴了编号,推回库房。下一步,伊朗会先把这一整套配齐再谈新机,还是继续到处找“能马上上阵”的飞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