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4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历史表明,尽管我国长期受封建统治,皇帝地位至高无上,但若治国无方,致国家动荡,则该皇帝易被推翻,导致朝代更迭。
因此,历史上存在众多朝代,且每朝末期常伴暴乱。起义成功者,便能登基为王。
汉高祖刘邦、唐国公李渊等人,均通过武力推翻前朝统治,成功登上王位。
李自成乃骁勇之将,意在终结衰败明朝。他虽终结了大明王室,却未能建立有载封建王朝,自称帝至王朝覆灭,仅在位42天。
他称帝之路短暂,未能建立成功王朝,这与他的诸多做法有关。在这42天里,李自成究竟做了什么,又有何事将他推向绝境?
【一、建国称王】
李自成之所以能在我国历史上短暂称帝42天,背后确有诸多缘由。
明朝末年,天启年间大城市饥荒频发,加之明朝气数已尽。朱元璋推行的粮长制要求农民向政府交粮,且征粮量未减,致使农民负担日益沉重。
百姓受官府压榨,生活日益艰难,各式各样的繁重赋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致使贫困交加,陷入困境。
故而,民众皆期盼有勇士挺身而出,引领变革,以改善当下社会现状。
因此,明朝此时已失民心,这一状况为李自成起义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他起义成功的内因是家庭贫困,无法抚养,李自成被送入寺庙为僧。长大后,为求生计,他开始杀人逃债,这些经历促使他最终起义成功。
幸运的是,他投靠了被誉为闯王的高迎祥,这一决定为他的起义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自成在高迎祥被明军降服后,率众重创明军。经他持续攻打,明朝末代皇帝自尽,标志着明朝的最终崩溃。
李自成当时广受民众欢迎,他振臂一呼,明朝众多农民积极响应,纷纷起义。
人们常将李自成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相提并论,这足以表明,在众人眼中,李自成同样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
闻李自成将入京,北京未做任何抵抗,反有明官开城门以迎之。
北京百姓持续期盼李自成到来,盼能免纳粮。李自成军队亦发布告示,严明纪律,称有掠民财者,将遭凌迟重罚。
这使李自成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愈发高大,民众们倾向于信任并追随他。
李自成率军势如破竹,展现出不可阻挡的英勇,明朝仅余少数勇士仍在奋战,其余多已选择投降。
最终,1644年李自成顺利进驻未遇抵抗的北京,亲自为大明王朝画上了句号。
他率军队抵达象征国家权力的紫禁城,彼时深感已至人生巅峰,无人能及此等荣耀高度。
因此,他自我感觉极为优越,着手建立国家并自封为王,迫不及待地颁布了一系列政令。
李自成在不足24小时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登基大典,正式宣告大顺王朝的建立。
他掌握了北京城的运转关键,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仅42天后,失败便悄然而至。
【二、失败原因】
李自成称帝后迅速推行政策,于42天内实施多项举措,然而这些正是导致他后来失败的关键因素。
人们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自成能称王因得民心所向,却未能久居王位,皆因其行为令百姓失望,失了民心。
李自成首行之举预示其败局,于内忧外患之际,他急不可待地举行了登基大典。
明朝的严苛统治招致众多不满,故意图推翻明朝者,除李自成外,尚有诸多其他军队存在。
李自成于北京称帝之际,清军已在关外蓄势待发。他未先稳固地位,却急于称王,此举无疑为自己埋下了致命的祸根。
李自成登高位后,渐生骄态,由原本的自信演变为狂妄自大。
他在军队中昔日的英勇与睿智已不复存在,行事方式逐渐招致非议。
称帝后,他首要之务应为稳固朝纲,然而他却沉迷于纳妃,此举成为导致其最终覆灭的第二大原因。
百姓认为,李自成登基后不久便急于纳妃,此举显得他未能专注于治国要务,实属荒废朝政。
他不仅为部下寻觅女子,竟是吴三桂之妾。吴三桂乃明朝将领,家世武将,自幼善骑射,为明朝难得的军事人才。
吴三桂曾获崇祯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这不仅是皇上对他深度信任的体现,也是其昔日英勇无畏精神的有力见证。
因此,他未曾投降李自成,这一行为致使李自成视其为心腹大患。
李自成亲率官兵赴山海关劝降吴三桂,却遭拒绝,随即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幸得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军支援吴三桂,助其击败李自成。李自成军队遭受重创,其部将刘宗敏亦受重伤。
李自成怒不可遏,回京后便诛杀了吴三桂全家34口人。此举显露出李自成不擅笼络人心,亦无深远谋略。
他初登帝位,最不应之举便是树敌,尤其是有兵权的对手。加之其残暴行径,更致百姓心生不满。
因此,他难以胜任皇帝之职。李自成将吴三桂挚爱的小妾陈圆圆赐给部将刘宗敏,这成为吴三桂拒不投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即便部下再倾慕陈圆圆,李自成于关键时刻也不应夺其赠予部下,以免激化与武将吴三桂之间的矛盾。
李自成亦纳妃,所选之人竟是前朝崇祯帝之宫女。
昔日,宫女乃皇帝后宫之属,观李自成此举,实显其胸襟狭隘,缺乏大局观。
李自成得佳人相伴后,愈发懈怠,整日沉迷于享乐之中,无心进取,完全沉浸于温柔乡的怀抱。
吴三桂闻讯家中遭满门抄斩,心爱小妾亦被掳走,盛怒之下,他决定打开山海关大门,放任清军长驱直入。
吴三桂虽受众人怨恨,但其激愤之举实因李自成的不当行为所致,气急攻心之下,方有此行。
李自成虽制定了管理士兵的条例与规范,然而这些条例缺乏实际操作性。
李自成的士兵随他征战多年,期间未设规矩,导致他们习惯了自由散漫,难以在短时间内受到有效约束。
士兵仅在十天左右便暴露了本性,加之李自成未能树立良好榜样,导致其士兵行为愈发嚣张。
他们把民众的钱财据为己有,并残酷杀害不服管教者。这导致民众认为李自成非但不是救星,反而是另一个恐怖的暴君。
李自成军队在进京前未对百姓有过分举动,然而,一旦进入北京,他们却肆无忌惮,行为恶劣至极。
百姓眼中,他们已非昔日的文明威武之师,而是变成了毫无军纪的刁兵。
众大臣对李自成深感失望,唯恐步吴三桂后尘,遭致不幸,故而他们对李自成普遍抱有强烈反感之情。
最后一件事便是,明朝财政困窘,国库空虚,导致军队粮食供应中断,陷入无粮可饷的境地。
为筹集资金,李自成开始思索对策。身为孤儿且出身贫寒,他自幼缺乏良好教育,未曾读书入学,这些背景限制了他的某些选择。
在穷困潦倒时,他选择抢劫,随后逃亡。更悲惨的是,因无力还债,他的妻子竟遭奸杀。
因此,国库空虚时,他从未考虑过自给自足或运用智慧谋利,他的念头始终是向他人掠夺财富。
李自成期盼百姓自发捐资充盈国库,然百姓历经重税,已将期望全寄于他身上,故不愿将余财贡献于国库。
目睹百姓不愿主动上缴,李自成步了明朝诸皇之后尘,且其行为较之更为极端。
李自成命令军队强行征收,对不愿配合的百姓,则施用装有棱角的夹棍施以严刑,以此作为惩罚手段。
民众无奈顺从,来之不易的平静消逝,尽管缴纳了钱财,他们对李自成的信任却已荡然无存。
李自成的军队在对百姓施刑时,因力度失控,导致1600余人惨死其暴行之下。
此情境下,士兵无视既定规章,行为极其蛮横,竟至劫持朝中重臣,向其勒索财物。
李自成虽获8000多万两金银,却招致百姓与官员的极度憎恶,失却民心,无人再拥戴,终致迅速遭到反噬。
【三、最终的结局】
缺乏严明政策,李自成沉迷于享乐,导致军队纪律涣散。渐渐地,他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不再是众人拥戴的领袖。
李自成称帝仅42天便告终,民众对他的评价骤变,由起初的英明转为后来的偏执自大,这一转变预示了他的必然失败。
且李自成军中有一庸碌谋士,深受其重用,此举致使李自成军队更易陷入溃败之境。
军师对君王的辅佐作用极大,优秀的君王依赖出色的军师来稳固其统治地位。
李自成入京后,其谋士牛金星未劝其安抚明贵族、固守京城、树立民望,反催其尽快登基。
自采取那个决定起,李自成的人生步入衰退,他的狂妄自大导致他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
闻吴三桂叛,李自成当务守北京,安民心,以确保城中秩序稳定,巩固其在北京的根基。
然而,他并未采取他路,而是率领先前战败的士卒再度进军山海关,意图消灭吴三桂的势力。
但吴三桂因家人皆逝,对李自成恨之入骨,决心全力一战,故而这场战役最终以李自成的败北告终。
李自成无奈撤回京城,因惧清军追击,随即率军计划逃往昔日驻扎的西安。
他为了独占梦寐以求的皇位,竟纵火烧毁紫禁城,此举暴露出李自成心胸狭隘,难成大器的卑微本性。
李自成杀害心腹之举,彰显其生性多疑,且处理问题惯用武力手段。
李岩自李自成起义之初便随其左右,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对李自成的忠诚,不离不弃。
李自成逃往西安时,携李岩及部分明降将同行。清军穷追不舍,其军屡战屡败,致使众多明降将不再追随,转而归顺清朝皇帝。
李自成在西安的霸业覆灭后,开始对周遭之人产生猜疑,李岩亦在其怀疑之列。
【结语】
李自成为求心安,下令处决李岩,此举令众多追随的官员武将心灰意冷,导致他的军队如一盘散沙,再无凝聚力。
李自成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缺乏攻心之策,难成大器。追随他者多因畏惧而非真心辅佐,难以赢得众人心悦诚服。
失去李岩后,他再无真心助手,逃窜至湖北,最终难逃被杀的命运。
李自成之败,在于轻信奸臣谗语,忽视功臣李岩,甚至急于将其杀害,故而其君王之位,仅仅维持了短暂的42天。
即便在历数历代君主之时,他也往往被遗漏,未被纳入考量之中。
他失败在于不懂笼络人心,勇猛却无智谋,一味追求享乐,成功如黄粱美梦,失败早已注定,这般结局实属自食恶果。
你认为李自成失败的关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