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年度“双面道歉”经典案例,西贝餐饮集团绝对能榜上有名。不信,你看它那封致歉信,一波三折,硬是从“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演变成了“顾客‘虐’我千百遍,我还是得继续夸顾客”。
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简单也复杂。西贝最初发布的道歉信,核心意思就是回应部分顾客对服务的不满,承诺努力改进。看到这儿,本以为这个餐饮大佬要走“真诚悔改”的路线,结果它搞了个“顾客虐我”的惊人修辞,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隐忍又憋屈的“受害者”,瞬间把网友的槽点拉到了最高级别。有人留言调侃:“这道歉信咋写出了一股爱情剧的感觉?”更有人直接开怼:“谁家顾客还专门虐商家了?服务不好不该提意见吗?”网友的吐槽声比西贝家的黄馍馍还要密集。
面对舆论的“狂风暴雨”,西贝选择删帖了事。然而,剧情没有结束,这封道歉信删完没多久又重新上线了,唯一不同的是,将原来的“虐”字套上引号。讲真,就差按个“解释权归西贝所有”的标语放在致歉信开头了。结果,网友的火力继续升级:“加了引号意思就变了?这逻辑比我的牙缝还要大!”西贝的这波操作,完全就是道歉界的“细节控”,但显然没能起到安抚消费者的效果,反倒激起了新一轮的吐槽。
我们得承认,这封“双面道歉信”的出发点也许真的是想对消费者表达诚意,然而落到消费者的眼里,却成了“既道歉,又甩锅”。顾客提出服务问题,是为了消费体验更好;商家回应问题,是为了改进不足。按理说,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但西贝硬是把它玩成了“强迫症级别的格式纠缠”。加个引号,真能摆脱争议吗?
西贝这件事,本质上是对“道歉”的一种另类演绎。我们生活中其实也常遇到类似的场景:家里孩子考试没考好,扭头就说“老师讲得有点快”;同事没完成方案,张嘴就是“客户的需求变得太频繁”;路上和人碰了一下,轻声道歉后还加一句“你也没看路”。这些所谓的“道歉”,表面上看似低头认错,实则内心偷偷竖着一面“责任分摊”的旗帜。在西贝的例子里,“引号道歉”其实正是类似思维的一种体现。
当然,作为餐饮行业的头部品牌,西贝这次浪费了一次本可以转化为好评的机会。不少网友原本只是吐槽,如今却升级到了“黑名单”层面,餐饮服务业的竞争那么激烈,企业名誉哪怕掉一分都是危险的。西贝也该明白,顾客提意见并不是用来“虐”的,而是帮助企业成长的良药。真正的道歉,不是在字句技巧上打擦边球,而是用行动和诚意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最后不妨问一句:真正让顾客不“虐”商家的,是引号加持的文字游戏,还是让人挑不出毛病的一碗好面?西贝,你选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