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京颁奖典礼始终黑脸:失手绝平三分懊恼不已,火记鼓励23岁已极具潜力
2025年男篮欧洲杯,德国夺冠,土耳其收获亚军,希腊位列第三,比赛结束了,情绪却没完全结束。全场拿下28分的申京,从终场哨响到领奖台,全程黑着脸,镜头对着他几次都没能捕捉到哪怕一丝勉强的微笑。
站在领奖台上,土耳其队没有一个人展露笑容,银牌挂在胸前,像是提醒他们“差一点就到手的冠军”。站在C位的申京,脸上写满沉默。他的数据是亮眼的,22投11中,除了得分,还有3篮板、3助攻、3盖帽,他已经尽力了,但他自己似乎并不这么觉得。
终场前10秒,土耳其落后3分,那一球,申京选择了三分出手。如果进了,就是绝平。如果再打加时,胜负未可知。但球没进,机会没了,土耳其眼睁睁看着施罗德两罚锁死比赛,冠军归德国。那一刻起,申京的表情就再没变过。
比赛最后5分钟,申京投了4次,全是打铁。那是决定命运的时间段,他没能咬住比分。他不是没有被包夹,不是没人协防他,但他也不是没机会。他有出手空间,有节奏感,有掌控球权的条件,但球就是不进。他应该是真的懊悔。
赛后,施罗德拿下MVP,实至名归。德国队的整体效率和战术执行力压制了土耳其的进攻节奏。申京虽然入选了欧洲杯最佳阵容,但最终还是与MVP擦肩而过。更让人难过的是,球迷投票里他呼声极高,但终究没能改变评选结果。
镜头下,队友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拍拍他肩膀,有的搂着他耳语,有的轻轻抱一抱,情绪都很克制。但没人能把他的脸色扳回来。他太清楚,那球是他选的出手方式,他也知道,哪怕那4投里进一个,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结局。
小瓦格纳、邦加、达-席尔瓦、泰斯、迪曼——德国队一圈人轮着换,还是没能真正挡住申京。他几次强吃内线,硬生生扛进三人包夹里得分,力量和技巧都在线。但比赛就是这么现实,最后的胜负不看你打得多漂亮,只看你有没有赢。
扬尼斯站在他身边,表情明显轻松许多。人们都在议论,一个23岁的球员,已经能在这种级别的决赛里,扛起球队进攻重担,这本身就很不容易了。火箭随队记者宾克利也公开发文,他说申京已经“足够出色”,这只是开始。
这不是安慰,是事实。作为NBA火箭队的核心之一,申京休赛期没有选择休整,而是代表国家队打满全部比赛。在身体疲劳、对手重点盯防的情况下还能打出28分,这种状态在欧洲杯历史上也并不多见。
欧洲篮球记者也公开表示,即使没拿MVP,申京的数据和表现也已经配得上“门面”二字。新赛季即将开打,火箭队会看到一个更成熟、更有责任感的申京。他从不缺技术,也不缺观赏性,现在他多了一样东西:对胜负的执念。
那个三分球,或许在未来很多年里,都会在申京脑子里回放。他到底该不该投?是不是该更稳一点?是不是该找队友?但那一刻,他选择了自己来。这就是球星的责任感,有时也是压力的根源。
从另一个角度看,申京黑脸不是因为输球,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本可以改变结局。这种自责,是成长的一部分。23岁的年纪,能在欧洲杯决赛扛下全场最高分,哪怕有遗憾,也说明他已经站在顶级舞台的正中央。
这届欧洲杯之后,施罗德收获了冠军和MVP,东契奇、扬尼斯依然是聚光灯下的主角,但申京,用一场不完美的比赛,把自己真正写进了欧洲篮球的主流叙事里。
他黑着脸走下领奖台,但已经有人在等着看他下一场的笑容了。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这不是终点,只是他开始强大的标志。申京,还在上升期。球场不会记住你的每一次失手,但会记住你如何回应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