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暴利行业崩塌:倒闭十五万家,累计亏损十三点七亿

发布日期:2025-08-25 01:59    点击次数:73

人们一哄而上,又纷纷散去!

以前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的那类行业,被称作“暴利行业”的典型代表。

如今竟然陷入了“泥潭”难以自拔,超过15万家门店都“跑路”了,就连行业领头羊一年也净亏了13.7亿。

至于还在艰难坚持的门店,就变成了“贴膜专业户”,只能在夹缝中谋生……

“遍地开花”的手机店

那些没接触过的人,根本想象不到过去的手机店,曾经是多么赚钱的一个行业啊!

科技一日千里,手机也从上世纪末的“高端货”变成了现在人手一部的“刚需品”。

那会儿在功能机时代、刚开始普及智能机的时候,不管是大城市,还是那些四五线小城镇,县里的手机店都特别受欢迎,火得不得了。

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一加手机店,甚至还有好几家手机店挤在一块,场面挺常见的。

而且,在买手机的热季,比如寒暑假或节假日时,为了吸引更多顾客,有些门店还会搞模特走秀啥的活动。

哎,你可能会想,大家都往一个地方挤,生意还能赚得到钱不?

说出来你可能都想象不到吧......

大概在2010到2015年前后,那段时间呢,正是县城手机店的“黄金时期”哦。

要是能当上那家店的老板,在大家看来,你可是拥有品牌代理资格、跟运营商关系搞得挺不错,甚至还能左右这个区域的手机价格的“行家里手”。

开豪车、住大房,这些都算是他们这些老板的“标配”了,甚至还有不少人会找关系,想要加盟或者进店打工。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那个时期的手机店,简直就是“赚钱利器”,老板们躺着就能轻松获利。

早在功能机盛行的时候,手机店的赚头可是让人惊掉下巴,利润高得吓人。

一部进价五百块的手机,卖到一千多,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利润还能轻松突破百个百分点。

想想当时大家的工资每天也就那么点儿,但只卖一台手机,差不多就能抵得上一份打工族十天甚至半个月的收入。

对于手机这个刚需来说,大家想买的话,渠道也就那么几条,基本都得去附近的手机店里买,至于赚的钱有多多,也不用说了。

在智能机刚开始流行的时候,iPhone、华为这些品牌都陆续出来,搞得手机店都供不应求,买不到货的情况一时挺普遍。

就算县城的店提前备了货,也挡不住消费者凌晨就起来排队“抢货”的热情,甚至还有黄牛加价上千元,也难挡一抢而空的局面。

老板们当然乐得嘴角都快合不拢了,数着钱笑得合不拢嘴,手都觉得有点抽筋。

就到现在这个份上,当年那家火得不得了的县城手机店,现如今竟然陷入了“败局”,贴膜变成了它们“养命之本”......

跌落神坛

现在县城里的街道上,手机店越来越少,哪怕有人走进那少得可怜的几家,也不过就是一句“老板,贴个膜”罢了。

要是在县城里买手机,客人们讲十个里可能真有一个会买到合心意的。

要不就是贴膜、买点周边(比如手机壳啥的),要不就是试试新机、修修手机,至于买手机,大家都觉得在哪买都比实体店实惠。

据统计,全国注册的手机零售店大概有29万家,但到了现在,能还坚持下来的大概只剩下14万家左右,没有“关门大吉”的。

大概有15万家门店“跑路”,占了总数的一半还多,真是“腰斩”都不为过。

不过事情还没完呢,迪信通这家曾经的行业大佬,到了24年,年收入还能达到180多亿,真是令人咋舌。

虽然收入挺高,但实际上却是在亏本经营,净亏损超过13亿,卖一台几乎亏一台,真是毫不夸张了。

就算是行业的大佬们都这样,下边那些县城里的手机店要过得更难啊,基本上只能靠给顾客贴贴膜来吹“西北风”了。

到底什么原因,成了给传统手机店带来“致命一击”的推手呢?

背后存在的原因

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原因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电商的冷酷“冲击”吧。

不仅仅是手机卖场,绝大多数实体店在电商崛起的冲击下,都过得捉襟见肘、艰难为生。

毕竟存在“中间商赚差价”这个问题,让线下手机店的进货价跟官网零售价差不多,根本不好再搞出什么大幅度的降价空间。

反过来说,电商平台就没有这个烦恼,同样的手机反倒能便宜上几百块。

就算官网统一了线上线下的价格,电商平台还是能从别的渠道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折扣。

再者,目前各种国家补贴、省级补贴啥的,也让大家在网上买手机变得更加划算。

就算线下也有补贴,可比起网上随时搞定的方便,县城的手机店老板得跑好多繁琐的流程,真是头疼。

而且,实体店还得交不少租金,加上人工、水电这些开销,成本可是挺高的。

原本受电商发展的影响,实体店赚不到钱,现在压力越发沉重,实在扛不住,就只能选择关门走人。

不过,这也算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曾经赚得满盆满钵,是时代的红利,现在大批倒闭,也是时代在筛选……

据官方媒体北晚在线2025年7月16日报道,县城的手机店似乎逐渐消失了,为什么在县城里手机都卖不出去呢?这篇文章经过润色,旨在让内容更容易理解,仅供参考,大家请理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