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四方面军中,陈再道与许世友并称资深将领,二人均曾担任红四军的军长之职,亦共同执掌过386旅副旅长的重任。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分别领导各自野战军的主力纵队,成为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遗憾的是,1949年,第二野战军宣告成立,陈再道不得不告别主力部队,因而未能如愿担任兵团司令员的职务。对于这位资历深厚的老将而言,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陈赓作为第二野战军的三位兵团司令之一,其声名、年纪与威望均远超陈再道。然而,陈锡联与杨勇堪称陈再道年轻时的后辈,均为少壮派将领,尤其是陈锡联,在陈再道担任军长时期仅是师长,令人不解的是,他最终能晋升为兵团司令,而陈再道却未能达到此成就。
实际上,陈再道与兵团司令员的失之交臂,并非源于其得罪了任何人,而是从起初便已注定。
(陈再道和许世友)
追溯根源,由陈赓所率领的第四纵队,源自于八路军第386旅的壮大,该旅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部队,而陈赓则担任了旅长的职务。显而易见,第四纵队作为一支主力老部队,应以其为基石构建一个兵团,从而形成了第四兵团,陈赓同时担任司令员和政委的职务。
杨勇将军所率领的第一纵队,源自冀鲁豫军区的部队,追溯其渊源,实为115师的一批资深骨干。历年来,先后执掌第一纵队兵符的杨得志与杨勇,均系115师的资深将领。如今,第一纵队正迈向兵团的规模,演变为第五兵团,而杨勇将军亦担任该兵团的司令员。
陈锡联指挥的第三纵队,源自于385旅的精锐之师。其中,769团的英勇奇袭阳明堡机场,声名远播,被誉为八路军的头号劲旅。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主力部队,第三纵队亦致力于发展成为一支兵团规模的力量,由此诞生了陈锡联所率领的第三兵团。
陈再道指挥的第二纵队,这支队伍主要由冀南地区的子弟兵构成。它是在陈再道的带领下,肩负着进军冀南地区的使命而成立的,其中八路军骨干人员较少,新兵占据了多数。相较之下,第二纵队难以与那三个纵队相提并论,因此它不具备发展成为兵团的核心条件。
随着解放战争推进至1948年,战事规模日益扩大,原有的以纵队为作战单元的模式已难以满足战争进展的需求。在新的战场上,多个纵队必须协同作战,而这其中亟需建立一套统一的领导体系。
1948年四月,华东野战军宋时轮部奋勇挺进豫皖苏地区展开战斗。在此期间,陈再道所率领的中野第二纵队与宋时轮指挥的华野第十纵队携手组成联合部队,并肩作战。整个集团由宋时轮统一调度指挥。
宋时轮后任第九兵团司令。
随后,为与粟裕兵团的西进行动相协调,上级再度下令,指派陈赓统一指挥中野的第二纵队、第四纵队以及华野的第十纵队,陈再道与宋时轮均纳入陈赓的统一调度之下。
陈赓任第四兵团司令员。
在淮海战役的激战中,为了攻克黄维兵团这枚坚不可摧的硬钉子,中原野战军精心组织了由第一、第二、第三纵队构成的突击集团,并由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同志担任统一指挥。
陈锡联成为第三兵团司令员。
萧克、刘伯承、陈再道等
非统帅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陈再道屡次参与协同作战,始终与各兄弟纵队并肩作战,却未能掌握指挥权。此情此景,亦预示着他日后无法晋升为兵团司令员。
王近山亦然,他所率领的第六纵队乃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虽战力不俗,但终究是新锐之辈。王近山一度情绪波动,甚至受到了邓小平的严厉斥责,最终仅被任命为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
陈再道的资历深厚,显然不足以仅担任军长一职,兵团副司令员的职位亦非其所能胜任。无奈之下,他只得告别野战部队,转而投身地方军区,担任领导之职。起初,陈再道对此颇感困惑,他并不愿意离开前线部队。
刘伯承与邓小平亲自出面,耐心进行劝说,最终陈再道被说服,心悦诚服地遵从了组织的安排。
东隅虽失,桑榆可收。尽管未能成为兵团司令员,1955年,随着武汉军区的成立,陈再道凭借其崇高的声望荣任首任军区司令员。他在此职位上的任职时间甚至早于杨勇与陈锡联,与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并驾齐驱,这无疑是对早年未能担任兵团司令员之遗憾的一种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