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翻新后的卡灵顿训练基地,第一眼撞上的是那座螺旋楼梯。两旁立着曼联的奖杯,马特·巴斯比爵士的半身像静静注视。吉姆·拉特克利夫爵士的5000万英镑砸下去,痕迹很明显。光,空气,空间感。建筑师帕特里克·坎贝尔嘴里反复念叨这些词。以前这地方像什么来着?阴森的地牢还是冷冰冰的医院?现在嘛,大落地窗直接对着训练场,角落甚至塞了个理发店。球员训练完能多待会儿,聊聊天,玩玩新装的F1模拟器。团队精神?大概从这些缝里一点点挤出来。
卢克·肖夏天在美国嘟囔过更衣室“有毒”,这话听着耳熟,过去几年没少从不同球员嘴里飘出来。拉特克利夫想动刀子的,恐怕不只是墙皮和管道。他把康复区挪了位置,受伤球员不再被丢在角落发霉。他们聚在一块儿做复健。梯队的小崽子们也不用再跑另一栋楼换衣服,走廊那头就是一线队更衣室。俱乐部想传递的意思挺直白:都在一起,都叫曼联。连新来的姆贝莫、库尼亚和塞斯科,一进门就能看见巴斯比,看见那些闪光的奖杯。前台的凯丝·菲普斯服务了55年,去年走了。弗格森特意来揭了块纪念她的牌匾,完了还跟老队长布莱恩·罗布森在休息室沙发上聊得火热。过去没被扔掉,摆在那儿当路标。
拉特克利夫剪彩时开了个玩笑,说主教练鲁本·阿莫里姆对基地设计“指手画脚”太多,听得他耳朵起茧。这话听着轻松,底下有点意思。跟以前不太一样了。过去搞开放日,前CEO艾德·伍德沃德能指着招募部门一排屏幕夸口,说全球数据筛了804个右后卫,最后拍板5000万买万-比萨卡是最优解。结果呢?这次参观,记者堆里飘着点熟悉的怀疑味道。莱斯特城的训练基地被夸成欧洲顶尖,可这三年他们降级了两次。光鲜的硬件和赢球之间,那条沟深着呢。
俱乐部把宝押在“快乐工作场所”能转化为场上胜利,逻辑不复杂,球员待得舒服,待得久,聊得多,黏性就强。水下跑步机,睡眠舱,实时追踪数据的智能健身房,甚至智能小便池——五千万确实买来不少新玩意儿。老特拉福德的一些职能部门也搬过来了,整个俱乐部物理上更“团结”。曼城的贝拉达搞过这套整体运营,效果摆在那儿。曼联在学。
拉特克利夫把曼联品牌和可口可乐、苹果并列。他说跑到戈壁滩、格陵兰岛北边都能撞见曼联球迷。这话不假。俱乐部盘子够大。作为拥有27.7%股份的老板,翻新卡灵顿是他完成的第一个项目。后面还有大计划,比如把老特拉福德变成“北方温布利”。野心从来不缺。39岁的替补门将汤姆·希顿可能是最有资格评价变化的人。11岁进俱乐部,2000年卡灵顿刚启用时他正转职业球员。他说当年那次搬迁感觉像“关键时刻”。现在呢?又一个五千万砸向卡灵顿。基地焕然一新,能照亮更衣室文化积年的暗角吗?能帮这支球队先爬回欧冠,再摸到2013年之后就绝缘的英超奖杯吗?光靠亮堂的窗户和理发店肯定不够。但至少,这次他们愿意听专业人士的,比如建筑师坎贝尔,比如主教练阿莫里姆,而不是假装自己全懂。算个开始吧。至于效果?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