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笼罩的福建沿海公路上,一辆看似普通的运输车突然展开支架,导弹在路灯下缓缓起竖。 不到十分钟,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刺破夜空,以10马赫的速度扑向目标。
央视2025年建军节专题片里这组镜头,瞬间引爆全球军事观察界,中国火箭军竟已实现“停车即发射”的实战能力。
这枚导弹撕碎了现代反导系统的神话。 传统导弹遵循抛物线轨迹,拦截系统尚能计算落点守株待兔。 东风-17在大气层边缘玩起了“打水漂”:弹头分离后,扁平尖锐的乘波体借助激波升力,在20-60公里高空连续跳跃滑翔,飞行轨迹犹如鬼魅般飘忽不定。 美军内部报告承认,现有萨德、爱国者系统对其拦截成功率趋近于零。
秘密藏在弹头设计里。 那个三角锥形的“小飞机”弹头,腹部设计成船底状弧线,专门捕捉高速飞行中产生的激波转化为升力。 三片气动舵面赋予它±15°的横向机动能力,过载高达4G,而俄罗斯“匕首”导弹屡遭击落,正因双锥体弹头机动性不足。
公路发射场景背后是更致命的变革。
重达15吨的导弹装在10×10轮式底盘上,柴油发动机驱动下能以70公里时速穿越隧道,650公里续航范围覆盖整个东南沿海。 不需要预设发射井,不需要加固阵地,普通公路就是它的战场。这种“无依托发射”模式,让对手的卫星侦察沦为徒劳,昨天还空荡荡的公路,今夜可能就竖起死神。
东南沿海的部署更具深意。
2023年卫星影像显示,火箭军正用东风-17全面替换服役三十年的东风-11/15导弹。 2500公里射程画出的火力圈,恰好覆盖台岛、琉球美军基地及南海核心区。 台湾媒体惊呼,此举直接废掉了台当局天价采购的防空系统;五角大楼则发现,驻日韩基地首次被纳入即时打击范围。
具体威胁数据令人窒息。
1.86米的圆概率误差,意味着导弹能精准命中航母升降机或指挥塔;10马赫速度(每秒3400米)使2500公里打击仅需12分钟;北斗卫星制导配合末端主动雷达,即便目标蛇形机动也难逃灌顶攻击。 美航母舰载机作战半径仅800公里,面对东风-17时,整个打击群必须退到2000公里外,相当于把台湾彻底暴露在火力网中。
三重战略威慑就此成型:对台传递“任何军购皆徒劳”的警告;迫使美军舰艇远离近海;让日韩的萨德、宙斯盾反导沦为摆设。 尤其当美菲重启军事基地合作,东风-17从福建发射即可覆盖吕宋岛目标,远程斩首能力比巡航导弹。
全球高超音速竞赛的差距正在拉大。
中国自2014年进行WU-14弹头试验,六次试射后于2019年率先列装东风-17。 俄罗斯“匕首”导弹虽已实战应用,但射程仅1000公里;美国AGM-183A历经多次失败,至今未形成战斗力。关键障碍在于黑障控制——东风-17弹头承受3000℃高温时,碳纤维壳体保护内部电子设备正常运作,此项技术全球仅三国掌握。
央视画面里戈壁滩上的冲天火光,印证着更冷酷的现实:当东风-17在公路上随意起竖时,战争规则已被永久改写。 固定基地、航母舰队等传统战略资产,在高超音速武器面前成了活靶子;而“发现即摧毁”的能力,让任何军事冒险的代价变得无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