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中锋杨曦皓成CBA状元, 山东等八队同时弃权

发布日期:2025-07-27 08:08    点击次数:135

福建男篮用状元签选中清华中锋杨曦皓,成为2025年CBA选秀最大亮点,同时包括山东在内的八支球队选择全员弃权,创近年新高,现场一半紧张一半冷清,惹人遐想:CBA选秀市场到底怎么了?

每年的CBA选秀大会,总能搅动各路篮球迷的好奇心。

可2025年的青岛现场,气氛却有点反常。

人们原本期待着一轮激烈的“抢人大战”,最终却变成了一场略带遗憾的青春狂欢——64名年轻人报名,只有21人如愿以偿,而看台上响起掌声时,更多的其实是遗憾与希冀交织的感慨。

这一夜,杨曦皓成为了焦点。

他身高2米05,臂展2米15,高大却灵活,穿着清华的球服走上舞台那一刻,很多人都在议论:“清华周琦来了”。

回顾他的篮球路算不上传奇但充满坚毅。

几年前的高中联赛,他就场均12.3分、11.6篮板、2.9盖帽,攻防两端数据都很亮眼。

到了今年CUBAL赛场,他依然站在被瞩目的中心,场均15分8板外加近乎一半的三分命中率,撑起清华一路走到全国季军。

难怪福建队不惜用状元签签下他,下一个全能内线的希望火苗已经点燃。

但说真的,比起状元秀诞生更让人琢磨的,是八支球队集体弃权的冷清场面。

山东高速为首,还有深圳、北控、广东、新疆、辽宁、北京、广厦相继公然“放弃”选人。

有人开玩笑:这不都一线强队嘛,难不成新鲜血液都靠自家青训了?

其实,这种尴尬背后,有市场和环境的无奈。

球队选秀里看似热闹,其实门道不少——一方面,各队目前更倾向于自己青训体系培养人才。

毕竟,和外面赌运气相比,自己看着长大的小孩才最靠谱。

另一方面,本届选秀的整体“含金量”,坦白说并未达到“人才井喷”。

不选,未必就是消极,可能只是现实选择。

再看看数据,64个人一头热报名,只有21人上岸,选中率才32.8%。

这还是近年来参选球员最少的一年,19个签位直接作废。

球员们在现场眼里都藏着慌张和兴奋,他们其实都懂,这一刻的光环之外,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那些入选的,比如四川包揽多签,一口气拉走杜智博、张高铭、张力升和马港燊,新阵容更有活力。

但放眼全局,除了状元杨曦皓、NBL猛将庞峥麟等几位名字,其他人能不能在顶级联赛里扎根,真得再看造化。

也正因如此,2025CBA选秀大会虽然完成了流程,但留下了许多问号:CBA到底该如何让更多球队愿意投入选秀?

大学联赛和NBL出来的球员看似优秀,可适应职业舞台还得时间考验。

政策支持、联赛生态、青训体系的完善,恐怕都得一起发力。

杨曦皓能登顶状元,除了个人努力,更离不开整个中国篮球“学院派”反哺职业赛场的趋势。

他当然技术全面,又兼具外线手感和内线卡位,对比前几年同样高光的状元,比如2023年宁波选中的陈国豪、NBA的锡安·威廉姆森,杨曦皓同样是被外界寄予厚望的青年才俊。

可中国篮球界,似乎还在苦苦寻找通往国际舞台的“超级新星”。

杨曦皓出自清华,他的成功路径再一次证明了国内高校体系对职业联赛有了更多供血能力。

或许未来CBA会更注重大学联赛的潜力股,毕竟这些孩子既有学历担当,也经得起大赛历练,比起U系列或者单纯的青训系统,大学生给联盟带来的气质更温和扎实,这种学霸+球员的身份,也越来越受球迷青睐。

选秀夜的背后其实满是温度。

很多被选中孩子的父母,在电话另一头红了眼眶,他们未必知道职业篮球有多难,可看见儿子名字出现在大屏幕上的那一刻,千辛万苦仿佛都有了答案。

队友们也是,彼此攥紧了拳头,互拍肩膀,短短几分钟内,青春的节点就此分道扬镳。

有心人还在讨论,看本届状元杨曦皓代表大学生篮球登顶第一,会不会成为“清华流派”的新标杆,未来更多篮球少年会否将高考志愿直接写上清华?

说到底,人才流通和成长平台,远比一场选秀更加重要。

和往年对比,这次选秀的冷与热,恰好给了国内篮球圈一次集体反思的机会。

2023年,厦门大学的陈国豪被宁波一眼相中,正是“大学生+即战力”被认可的象征。

2019年NBA选秀,锡安举起状元帽,一派强健和自信,背后却有美国篮球体系几十年的系统支撑,而我们呢?

如果每年都有一大批生力军能够更顺畅地接轨职业赛场,CBA的活力和看点自然水到渠成。

但假如只是波澜不惊地走个过场、做做样子,观众的激情就只能靠状元的热搜来吊着。

我想,选秀年年有,冷门亦有感动。

也许每个被选中的年轻人,都会是大变革时代的一粒火种。

至于那些知道自己没被选中的“落选者”,全网都能看到他们小声嘀咕或无声落泪,这份残酷其实也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

有先天条件的天赋少年,和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梦想家,在同一个夜晚交错擦肩,各自书写着人生不同的章节。

有的会一飞冲天,有的低调成长,也有的从此远离CBA,回归普通岗位。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但被看见之后的生活,才是最考验人的地方。

至于那八支弃权的球队,我可以理解他们的谨慎和理智,尤其像山东、广东、北京、新疆这些大牌俱乐部。

自家培养的孩子既能省下一份签约成本,也更容易打出团队篮球。

可问题又来了,本土青训做得再好,也无法避免人才断档和阶段性青黄不接。

联赛整体实力如何提升,其实需要整个生态共建。

不择优、不引进外来血液,联赛想持续进步很难长青。

也许未来,CBA会探索更多样化的选秀参与方式,比如引进更公开的试训、更多国外球员或者港澳台生源,甚至开放球员二次参选。

只有让选秀变成所有篮球少年都真实向往的机会,热血和希望才会像今天现场一样,从夏夜的青岛蔓延到全国的球馆。

最后,想对这个夜晚的每一个主角说一句:无论是欢呼还是落寞,别把命运归咎于一次被“选中”与否。

人生的球场很大,别让别人定义你的未来。

愿每一个奔跑在梦想道路上的球员——无论站在哪里——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