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的发展航母路线,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辽宁舰”,我们国家第一艘真正开工服役的航空母舰。不过,鲜有人知道,在这之前,咱们花了总共2680万美元,从国外陆续买回了四艘二手航母。
这些航母里,有的被拆解用来进行研究,有的则变成了公园景观,只有“瓦良格”号经历了蜕变,最终变身成为大家熟知的辽宁舰。
“废铁”也是老师:中国早期的航母认知之路
中国最早开始接触航母,实际上是从一些“废旧船只”起步的。
1985年,中国从澳大利亚买了一艘叫“墨尔本号”的退役航母,本来只打算当废钢铁拆掉,谁知道没想到,它竟成了中国航母方面的“启蒙老师”。
那时候的“墨尔本号”虽然大部分已经被澳方拆得差不多,舵也被焊死了,但甲板上的蒸汽弹射器和拦阻索这些关键设备竟然意外没被拆掉。
海军得知消息之后,立马召集了一个三十多人的专家团队,赶紧上船进行调查。
后来成名的军事专家张召忠回忆说,那个时候他们对航母上的天线到底长什么样都一无所知,都是靠打着手电筒、爬到舱里面去测量,才第一次真正搞清楚现代航母那繁琐的结构到底长啥样。
不仅如此,墨尔本号还莫名其妙地引发了一波“科普热潮”。
那会儿一张参观的门票才3块钱,可是猪肉不过1块8一公斤,居然还是有上万的人赶来参观。由此可见,那时候中国人对航母的好奇心和憧憬可是挺强烈的。
于是呢,中国最早那几艘二手航母,虽然都没真的下海打仗,但它们帮咱们打下了基础,让我们从无到有逐步掌握了航母的基本知识,要不是有它们,还不一定能做出后来那些更大胆的决定。
不只瓦良格:中国还买过哪些航母?
除了墨尔本号之外,咱们其实还接手过一些别国退役的航母,比如那艘来自俄罗斯的“明斯克号”,这艘船的经历算得上是挺坎坷的。
它最开始被俄罗斯作为废旧金属卖给韩国,后来又因为金融危机被韩国转手卖给中国。结果没变成战斗舰,反倒静静停靠在深圳,变成了一个军事主题公园,成了不少人第一次“登舰”体验的地点。
除此之外,中国也处理过基辅级“新罗西斯克”号这些退役航母,但它们的结局大多差不多:要么被拆掉,要么改成商用用途。
跟其他退役航母比起来,乌克兰“瓦良格”号算得上个特别的例子,虽然也没有完工、被闲置,但中国偏偏花了不少钱把它继续建成了辽宁舰。究竟为什么偏偏选它呢?
一个主要原因是:瓦良格号的完工程度比较高,大概有68%的舰体结构已经完成。它源自苏联库兹涅佐夫级,属于中型航母,设计挺成熟,改装空间也比较大。
其他几艘要么太过陈旧(比如墨尔本号),要么设计已经过时(比如明斯克号是载机巡洋舰),没有条件改装成现代航母。
所以说,挑瓦良格并不是随便一拍脑袋做决定,而是经过考虑实际情况和技术条件后,经过理性权衡的结果。
从瓦良格到辽宁舰:一场艰难的“复活工程”
不少人可能觉得,把瓦良格号买回来后直接稍作改装就算搞定了,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艘船来到中国的过程啊,可真是跌宕起伏:1999年买下,直到2002年才拖到大连。跑了一路,可遇到了一些国家的阻扰,好几次还被要求支付高额的“过路费”。
不过,这些都没能动摇中国想把它搞定的决心。难的事,反而是在之后的续建工程上。
瓦良格号虽然在苏联那会儿大部分舰体都建好了,可里面的设备空空如也,图纸也不全,几乎所有关键系统都得自己重新来过。
比如说舰载机起降用的拦阻装置、舰岛上的电子系统以及动力装置啥的,那时候中国都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底子。不过恰恰就是在这种“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中国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工程组织能力和研发实力。
全国几千家单位、几十万人淘在一块儿,逐步攻克了航母用的特种钢、阻拦索、雷达,还有舰载机等一大批核心技术,真是蛮不容易的。
有位苏联船厂的厂长曾经感叹过:“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把瓦良格号重新建起来。”到了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号焕发了新生命,更名为“辽宁舰”,正式交由海军使用。
它不单单是一艘船,而是象征着中国真正具备了航母的设计、制造和操控的实力。
回头想想,当年中国花了2680万美元买了四艘二手航母,表面上看像是在捡破烂,但实际上,这一步棋可是打得挺有算盘的,是一盘很深远的战略布局。
它们被视作中国航母梦想的“铺路石”,墨尔本号带来了宝贵的知识,明斯克号让我们积累了实战经验,而瓦良格号则成了实践的基础。
咱们最终决定继续建辽宁舰,绝不是因为别的方案不行,而是因为它象征着一个历史上的转折点:在那个恰当的时机、用最合适的条件出现,正好是在中国最需要突破的时候。
要是没有之前几次“买废铁”的经历,也就没有对航母的初步认识;没有对瓦良格的续建,也不可能让中国航母真正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
没有之前几次“买废铁”的经历,咱们也就不了解航母的基础知识;没有瓦良格的续建,也就无法让中国航母从无到有,真正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