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刚买400枚战斧,解放军72小时剧本已写好
一个让东京坐立难安的沙盘推演,正在成为日本防卫省内部的噩梦:一旦介入台海,日本自卫队能否撑过72小时?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军事部署和地理位置的冰冷推算。整个剧本的核心,直指日本军事体系的三大命门:东京的指挥中枢、横须贺的联合舰队,以及冲绳的前线枢纽。
开战后的第一个24小时,打击目标不会是滩头,而是大脑。超过200枚东风-21D将直扑东京防卫省总部和横须贺美日联合舰队司令部。按照日本爱国者-3系统在实战中表现出的拦截率,哪怕是乐观的30%,也意味着大批导弹将精准命中。与此同时,歼-16D电子战机在数百公里外就能释放强大的电磁干扰,切断自卫队的通讯,让其瞬间变成聋子和瞎子。
中间的24小时,焦点转向冲绳。那霸和嘉手纳基地,这两个美军在西太平洋70%空中力量的囤积点,将迎来饱和式打击。东风-26高超音速导弹以25马赫的速度突防,爱国者系统根本来不及反应。歼-20隐身战机配合轰-6K,将优先摧毁F-35的起降跑道和机库。海面上,055大驱发射的鹰击-21,射程超过1000公里,足以覆盖所有西南诸岛的港口和导弹阵地。
最后的24小时,将是决定性的。如果日本选择顽抗,那么洲际导弹的发射井盖就可能打开。这不是为了摧毁,而是为了展示一种不可逾越的决心。
这个推演剧本的背后,是日本越来越危险的战略野心与其脆弱军事现实之间的巨大脱节。
日本确实在加速武装。新上任的首相石破茂,一边推动地方议员窜访台湾,一边公开质疑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法律约束力。防卫大臣木原稔则大手一挥,敲定采购400枚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足以覆盖中国东部沿海。
更具进攻性的动作,是在九州岛部署升级版的12式地对舰导弹,射程从200公里暴增至1000公里,剑锋直指大陆。为了协调这一切,一个240人编制的“统合作战司令部”在东京成立,直接与驻日美军无缝对接。
表面文章也做得滴水不漏。2025年3月,一份详尽的冲绳“避难计划”公布,宣称要在6天内将先岛群岛的12万居民转移到九州。这听起来是人道主义关怀,但军事分析家都清楚,这叫“清空战场”。腾出来的机场和港口,将立刻成为美日军事干预的后勤动脉。
日本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案是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和自身的右翼野心。在华盛顿的棋盘上,日本是第一岛链最关键的棋子。加入“芯片四方联盟”,配合美国对华进行技术封锁,限制14纳米以下的半导体设备出口,就是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
而日本右翼势力,则不断炒作“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论调,试图借此彻底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从麻生太郎到自民党高层频繁窜台,都是在制造一种“日本必须介入”的舆论氛围,为未来的军事冒险铺路。
然而,棋子终究是棋子,尤其是一枚暴露在对手火力之下的棋子。
美军自己的智库兵棋推演,结果都让五角大楼感到后背发凉。一份模拟2026年台海冲突的报告显示,即便美日联军最终“惨胜”,代价也是两艘航母被击沉、数百架战机损毁,日本自卫队主力部队几乎被打残。报告认为战事将在三周内结束,但它没说的是,解放军对日本本土的打击,可能在72小时内就分出胜负。
日本并非没有明白人。前官房长官柳泽协二就直言不讳:日本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台湾有事”,而不是想着怎么去“帮台湾打仗”。
可惜,这种理性的声音,正被越来越响的战鼓声所淹没。
2024年的“利刃”联合军演,美日首次使用真实地图模拟台海战事,将中国明确列为假想敌。演习的重点,是如何攻击解放军的两栖登陆舰队。但这恰恰暴露了美日战略的被动性——他们所有的预案,都建立在解放军已经开始渡海登陆的背景下。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凭什么认为,战火只会局限在台湾本岛和周边海域?
日本国土狭长,军事基地高度集中,几乎所有关键节点都在中程导弹的覆盖范围内。这种地理上的劣势,是任何先进武器都无法弥补的。一旦日本选择介入,它就不再是“域外支援力量”,而是直接参战方,其本土必然会成为打击目标。
日本想借台海问题,完成国家正常化,成为一个真正的棋手。但它似乎忘了,棋手要有掀翻棋盘的实力,而它现在更像是一个被推到前线的“肉盾”。
当东京还在为400枚战斧导弹沾沾自喜时,它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这些导弹,究竟是保护自己的盾牌,还是引火烧身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