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一组照片在中国社交平台疯传:西北工业大学实验室里,一架无尾翼的黑色三角翼飞行器静静停在跑道上。 它的外形像一把出鞘的唐横刀,机身光滑得连颗铆钉都看不见。 几小时后,这些照片登上日本推特热搜,评论区炸了:"我们的六代机还在用F-35的垂尾,中国战机却像外星科技! "
科幻照进现实的空中利刃
2025年8月10日,西工大"鸣镝-3"技术验证机照片首次曝光。 这架飞机与解放军下一代主力战机歼-36高度相似:全长21.7米,翼展15.3米,全身覆盖黑色隐身涂层。 它彻底取消了垂尾和平尾——传统战机身上最显眼的"尾巴"消失了,整个机体像一片锋利的刀片。
日本航空自卫队前司令官看到照片后,在《朝日新闻》专栏写道:"这种设计让雷达反射面减少了70%,机头方向仅剩4对电磁波反射角。 "相比之下,美国F-22有12对反射角,日本正在研发的F-X六代机保留了双垂尾,反射角高达8对。
让日本困惑的动力系统
照片清晰显示机头两侧各有一个进气道,背部还有第三个菱形进气口,三台发动机呈品字形排列。 2025年1月,三菱重工曾向防卫省提交报告,嘲讽这种设计"像游戏里的幻想战机"。 但同年6月珠海航展上,中国展出的涡扇-15改发动机单台推力达到18.5吨——超过日本XF9-1发动机的15吨推力。
西工大团队在实验日志中透露关键细节:无尾翼设计需要每秒2000次的飞控调整。 他们通过机翼后缘的24个微型喷口实现精准操控,这些喷口喷出的气流能替代传统舵面。 日本航空技术研究所2024年报告显示,他们的飞控系统每秒只能处理300次指令。
日本从嘴硬到破防的全过程
2025年1月2日,日本防卫省专家小组带着厚达87页的《中国六代机分析报告》飞往华盛顿。 文件第31页用红字标注:"歼-36腹部有三个弹舱,可携带PL-21超远程导弹。 "但同一份报告第45页却写着:"三发动机设计暴露动力缺陷,背部进气道存在喘振风险。 "
这种矛盾在8月照片流出后达到顶峰。 日本网友把中国歼-50的"空中唐横刀"造型与F-X设计图对比:前者机身厚度不到1.5米,后者因保留垂尾结构,机身厚度达2.2米。 三菱重工设计师小林弘树在内部会议录音中承认:"我们无法解决无尾翼战机的滚转力矩问题,只能沿用F-35的V型尾翼。 "
日本军事博主发起投票:"哪款六代机更像未来战机? "24小时内37万人参与,中国设计获得82%票数。 热评第一写道:"F-X像是给F-22装了新涂装,而歼-36像从《星际迷航》片场飞出来的。 "
防卫省技术专家试图挽回颜面。 2025年8月15日,航空装备研究所所长田中一郎在记者会上宣称:"垂尾是战斗机的美学灵魂。 "这番话引发巨大嘲讽,网友翻出2018年三菱重工专利文件——他们申请的无尾翼设计因"飞控系统不稳定"在2023年被放弃。
抄作业失败的三大硬伤
东京大学航空动力学教授在《读卖新闻》的专访中点破关键:"日本不是不想抄,而是抄不了。 "他透露F-X项目组面临三重困境:
第一是风洞数据空白。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绵阳超音速风洞群,2024年累计完成12000小时六代机测试。 而日本最大的JAXA风洞每年只能提供400小时机时,三菱重工至今没有无尾翼布局的跨音速数据包。
第二是制造工艺卡脖子。 歼-36的机翼采用整体式碳纤维编织结构,西工大2024年论文显示这种机翼由3D打印一次成型。 但日本复合材株式会社向防卫省提交的报告承认:"我国最大复合材料热压罐直径仅5米,无法制造超过15米的整体机翼。 "
第三是成本失控。 F-X项目2025年预算显示,单机研发成本已飙升至3.2亿美元。 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2024年报披露,多团队并行研发模式使歼-36的单机研发成本控制在1.8亿美元。 日本焦虑的是,英国BAE系统工程师在合作备忘录中警告:"如果坚持修改垂尾设计,首飞将推迟到2032年。 "
全球六代机赛道的残酷对比
当日本还在为垂尾争执时,中国已有四款六代机进入试飞阶段。 2025年3月,编号2031的歼-50原型机在西北某机场被拍到进行超音速测试。 卫星照片分析显示,该机在1.8万米高度飞出2.8马赫的速度——比日本F-X设计指标高出0.6马赫。
美国NGAD六代机项目负责人在2025年空军研讨会上透露:"我们验证了背部进气道在6马赫下的可靠性。 "这间接证实中国设计的可行性。 但美国仍保留小面积垂尾,美国公司的设计图显示,其垂尾面积只有F-22的三分之一。
欧洲"暴风"六代机的处境变的尴尬。 2025年7月范堡罗航展上,英国展出的模型机仍带着传统垂尾。 项目负责人承认:"我们尚未突破无尾飞控技术。 "这与日本F-X面临相同困境,而中国在2024年就已实现无尾战机自主编队飞行。
俄罗斯设计局总师的发言更直白:"第六代战机将分为两个阵营——有尾翼的,和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