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废武功?歼-20外挂8枚导弹引错愕,原来是去打扫战场

发布日期:2025-10-10 22:54    点击次数:122

一张歼-20的照片,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你说它火吧,其实也就是一张照片,但看着就让人觉得别扭。

那架飞机,本来应该是科幻电影里出来的那种,线条光滑得像一块黑曜石,全身都写着“你看不见我”。可这张照片里呢?机翼底下,硬生生给外挂了八枚导弹,整个一“暴力美学”现场,把那身昂贵的隐身涂料衬托得有点尴尬。大家给这造型起了个外号,叫“野兽模式”。

这事儿一出来,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疯了吧?隐身机不玩隐身了,那还算什么五代机?”这逻辑没错,为了把雷达反射面积做到最小,设计师们连颗螺丝钉都要算计半天。现在倒好,直接在外面挂上这么多疙疙瘩瘩的东西,雷达屏幕上估计跟点了个灯笼似的,生怕别人看不见你。这不等于把自己的看家本领给废了么?

说白了,要是真比谁带的“砖”多,苏霍伊家族出身的歼-16能笑出声。人家有12个外挂点,火力持续性只强不弱,价格还便宜。让金贵的歼-20干这种粗活,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可战场上的事儿,往往就不能这么直来直去地想。

打个比方,一场恶战刚开始,对面防空体系完整,雷达天线转得飞快,你让歼-20这么大摇大摆地飞过去,那不叫勇猛,那叫送人头。这时候的歼-20,必须是那个潜行在黑暗里的刺客,利用隐身优势,悄无声息地踹开大门,把对面的眼睛和耳朵先敲掉。

但仗打到后面,情况就变了。对面的防空阵地被炸得七七八八,空军也基本被打残了,制空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个时候,空军的任务就从“夺取制空权”变成了“维持制空权”,甚至是“打扫战场”。

俄乌冲突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残局阶段,战场上最烦人的不是什么先进战机,反而是那些慢悠悠、成群结队飞过来的无人机。它们数量多,成本低,专门盯着你的高价值目标搞偷袭。这时候,你再让歼-20开着隐身去挨个点名,导弹打出去都觉得亏。

这种时候,“野兽模式”就派上用场了。隐身性能已经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有足够多的弹药,去清理这些“苍蝇”。歼-20摇身一变,从一个刺客变成了手持重机枪的清场队员,一架飞机就能管住一大片空域。与其说它放弃了隐身,不如说它在用一种更经济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然,这种“野兽模式”也不是随便就能练的。歼-20服役快九年了,这种挂载方式的照片,两只手都数的过来。这说明它确实不是常规训练科目,更像是一种“压箱底的绝活”,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万一呢?万一战场上出现一个特殊情况,需要用一枚像霹雳-17那样的超远程大家伙,去狙击对面的预警机或者加油机,而这玩意儿又太大,塞不进歼-20的内置弹舱。理论上这活儿该歼-16干,可偏偏附近只有歼-20。这时候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战机溜走吧。挂上,去干它一票。

所以,再看到这种挂满导弹的歼-20,别急着说它放弃了隐身。说不定,它只是刚打完一场最艰难的仗,现在正准备,去打扫那个 messy 的战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