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抛美债,我抛中债,这锅端在大街小巷都能听见,早上菜市场有人喊“外资又减持了”,下午小区群里有人转账单截图,晚上酒桌上有人叹气说“这钱都跑哪儿了”,一句话——热闹得很,让人看着就想拍大腿。
先讲个硬事实,2025年上半年外资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连续三个月净减持,总额缩了3700亿元,6月底外资持有中债规模只剩4.3万亿元,占比2.3%,与此同时美国国债被外资猛增持,首次突破9.13万亿美元,单月一度净流入802亿美元,英国、 日本这些地方成了接盘侠——你看见没,这就是钱在搬家,搬得欢实。
再回头说体面往事,记得几年前中国债市是怎么被吹上天的,那时候外资来得像赶集,大家喊着“通道开了,互联互通”,人民币国际化、债券入摩那都是头彩,早年外资入场还是慢慢来,像是结婚大礼,长期配置、看上半年看三年,彼时债券跟安全感绑在一起,老投资人讲得比谁都带劲。
如今场面变了,资金迅速像人跑饭店遇到大促销一样你追我赶,五月份外资单月减持900亿元,很多机构把短期收益当场吃了,账户上一看赚了就撤,尤其是央企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存单这些“短工神器”,机构一手上岸一手下注股市,2024年那波A股吸金就把人从债市拽走过一拨,动作快得跟街口摊贩收摊似的。
现场听到的吐槽更热闹,某国企债券交易员在电话里吼得直喘,说外资就是“见钱就跑,见利就走”,某家外资基金的人在微信群里低语,“这是调仓,不是撤退”,还有托管行和券商后台员工互相扯皮,谁也不愿背锅,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吵得像菜市场砍价,内部信息和外头传言叠加,噪音很大。
网友们不甘寂寞,开始玩梗,把“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当新年联欢的段子,短视频里有人做成煎饼摊,一边摊一边念数据,9.13万亿、4.3万亿、3700亿,这些数字被搬出来当笑料又当警示,评论区有人说“资本就是资本,能跑就跑”,也有人嘲讽“我们这儿就是流动性提款机”。
政策层面也在动刀子,市场还没散去就有《价格法修正草案》之类的讨论在后台传来,监管要管,但上头的节奏跟地面不一样,监管话音刚落,市场上已经有产品把收益切成小块卖给散户,债券打包成“付费套餐”、理财产品包装成“稳健增值”,卖相好听,实操里利率、期限、配套条款一堆灰色地带,监管喊话一遍,市场就变招一遍。
对比更扎心的,是行业早年的“信仰式玩法”与现在的“付费套餐式割韭菜”,当年谁都信中债是避风港,长期持有就是胜利,大家讲信用、讲票面、安全优先;现在产品卖得像外卖套餐,三天、七天、一个月,名目琳琅,到期能不能按原价回购还得看细则,老投资人说着感慨,新手听着心慌。
数据扎眼到能当招牌,外资持有中债4.3万亿元,占比2.3%,美债持有总额9.13万亿美元,单月净流入802亿美元,外资连续三个月净减持累计3700亿元,这些数字像街头海报,红白相间地提醒人们,钱并不是永远留在一个篮子里,它会顺风而行,也会逆流而上。
行业从业者的内部矛盾公开化了,债券托管员抱怨交易量突然放大,后台赶不及,基金经理抱怨投资者赎回太猛,短期利差被挤薄,销售人员则在群里拼命推新产品,说“这款组合对冲好、波动低”,客户经理面对老年投资者反复解释,言不由衷的那种“稳健”的承诺成了公司口径手册里的必背段落。
社会辐射广得让人路过都能感到,普通家庭的理财本子上,债券位置被股票、理财产品轮番挤占,尤其是求稳的退休老人,他们原本把养老钱放在国债和高等级金融债上,如今看到外资在减持就紧张,社区里大爷大妈们在早市背着口罩也聊这事儿,谁都在问“钱安全不安全”。
监管的影子在市场上徘徊,国家层面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鼓励长期资本入场,同时也在推进价格法等修正,目标是堵住不规范的利润扩张路径,但在地面上,金融中介用产品创新填补监管空白,额度、期限、担保这些词被包装成金光闪闪的卖点,普通人听了就犯糊涂。
全球局势的波动是背景音乐,特朗普回归、关税口号时有,市场避险情绪被放大,外资把美债当避风港不是无的放矢,美元的深度和流动性让它在动荡时更吃香,这一切都把中债的短期吸引力压了一压,投资者的脚步变得轻快且分散。
局部胜负并不定义全局,虽然外资在短期内减持中债,但很多主权基金和央行依旧在增持人民币和中国资产,瑞银之类的机构调查显示,多数央行客户在做长期多元化配置,人民币、欧元是他们的选择之一,这说明长期玩家与短期套利者在市场里是不同的角色,盘子里有人的,也有人的影子。
而普通人能做的事其实很现实,记住三个字:分散、长短配、看条款,别把全部养老钱压在一个期限和一种产品里,学着看投资产品的收益来源、到期回购条款、流动性约束这些细节;社区理财讲座要听,但也别听信只会画表格的销售话术,问清楚谁担保、违约怎么赔付这些硬问题。
在街头巷尾、在金融圈内外,这场“你抛美债,我抛中债”的戏码还得继续演,钱会继续找避风港,监管会继续修规则,商家会继续找花样,普通人要学会把自己当成理财市场上的活人,而不是被动的“提款机”,学会躲坑,至少能把自己的那份稳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