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在推进仓库智能化改造时,常常面临一个核心问题:
我们到底要选什么技术路线?是搞RFID?还是用 AI视觉?还是加装称重?能不能一步到位?会不会重复投入?
我们听到的另一个常见误区是:
“我们装了 RFID,就算智能仓库了。”
“摄像头都有了,还用称重干嘛?”
但现实是,如果你只用其中某一种技术,很可能得不偿失、漏洞频出。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系统拆解:
• AI视觉、RFID、称重感知,各自适合解决什么问题?
• 它们之间如何协同?
• 为什么我们称它们是“智能仓储的黄金三角”?
技术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盲区
所以,在实际部署时如果只用一种技术,常会遇到以下尴尬:
• 只用称重:谁拿的物料不知道;非标准件难识别
• 只用RFID:标签成本高,且对金属物料不友好;无法识别“拿了没扫”行为
• 只用AI视觉:光线差、遮挡物多时失效,无法处理细小重量变化
各有盲点,无法闭环。
真正的智能,是“技术协同 + 数据补位”
我们在实际部署【无人仓库解决方案】时,采用的是:
“黄金组合”:AI视觉 + RFID + 称重感知三位一体
每项技术都不是“孤立使用”,而是互为补充、形成冗余数据链路,从而实现容错性+ 完整性 + 实时性兼备的管理体验。
以下是组合方式及其作用举例:
✅ 场景1:员工拿走工具 → 触发三重识别
三者交叉验证:确保“是谁拿了什么”,并立即生成出库记录。
如果某一项识别异常(如遮挡视觉、RFID未读),系统可启用冗余数据推算,保持数据完整性。
✅ 场景2:员工取走物品未放回原位 → 系统立即预警
• 称重模块检测重量减少但未在原区域回归
• AI视觉判断放置方向与原位不同
• RFID发现该物品在其他货位被重新读写
系统根据逻辑判断为“位置错误放回”,立即通知仓管校正,防止库存混乱。
✅ 场景3:夜间自助领用,系统全天候监控
• AI视觉:记录行为、识别身份
• 称重感知:即时扣除库存
• RFID:保障唯一性与安全性
即便无人值守,系统依然“看得见、记得住、理得清”。
为什么这三种感知方式缺一不可?
我们来比喻一下:
• 称重感知:像是仓库的“触觉”
• AI视觉:像是仓库的“眼睛”
• RFID:像是仓库的“身份证识别系统”
缺一不可,就像人只靠眼睛走路,会摔跤;只靠脚感觉方向,也会迷路。
这三者的协同,让无人仓库具备以下能力:
• ✅ 自动识别:知道谁来、拿了什么、拿了多少
• ✅ 实时记录:不靠手工、不延迟更新
• ✅ 可追溯:每一次操作有视频、有数据、有证据
• ✅ 可预警:异常动作/错放/重复领用立即提示
• ✅ 可分析:为BI看板提供清晰的数据基础
这些能力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中枢型仓库”,而非简单的“自动货柜”。
企业应该如何落地这套“黄金组合”?
我们建议以下部署策略:
步骤一:从称重感知起步,解决“看不清库存”的问题
适合:标准件、批量件、多频率物料
好处:成本低、识别快、盘点自动
步骤二:高价值物料引入RFID,解决“身份溯源”问题
适合:工具、模具、电子器件、限额品
好处:可一物一码,避免错拿重领
步骤三:重点区域安装AI视觉,解决“行为判断”问题
适合:入口、重点货架、异常点位
好处:可识别未授权动作、夜间异常、行为违规
最终形成“人、货、行为”的三维感知矩阵,实现真正的智能、可信、安全的仓储系统。
✅ 总结:技术组合不是炫技,而是建立可靠的管理底座
在仓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
• 只靠一种技术,就像只用一种感觉,容易误判;
• 多种技术堆叠,但彼此割裂,也无法形成智能判断;
• 唯有“协同感知 + 系统联动 + 数据闭环”,才能真正打造一个既省人工、又强管理的智慧仓库。
我们相信:
一个看得见行为、认得出物品、感知得了变化的仓库,才是真正懂业务的智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