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A股市场有点“不对劲”?上证指数冲上3900点关口的那天,沪深两市成交3.14万亿刷新年内纪录,但朋友圈里却看不到去年10月8日那种“全民抢筹”的疯狂,当时3.5万亿天量成交直接让交易所系统宕机,而如今市场平静得像是暴风雨前的海面。这次行情的“发动机”既不是散户跑步入场,也不是游资爆炒题材,而是蛰伏三年的银行、白酒、证券等权重板块集体发力。当所有人都在喊“牛市来了”时,历史真的会重复2014年的剧本吗?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2024年10月8日,那天上证指数刚突破3000点就上演了史诗级行情。交易所服务器崩溃的红色警报声中,3.5万亿成交天量诞生,创业板指单日暴涨10%的盛况让老股民集体泪目。
但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当2025年8月25日上证指数再次站上3800点时,面对同样的万亿级成交,散户开户数同比增幅却从36.88%骤降到12.3%,连雪球论坛里最活跃的短线客都在感叹:“这次好像轮不到我们玩了”。数据显示,本轮行情中单日成交额超百亿的个股从科技股转向了贵州茅台、中国平安这些“老面孔”,而曾经叱咤风云的新能源龙头宁德时代,近一个月换手率还不到3%。
资金流向的暗流涌动更值得玩味。就在散户还在观望时,百亿私募仓位指数已经飙升至82.29%,创下年内单周最大加仓纪录。北向资金在7月净买入额环比激增36.3%,韩国散户对中国股票的持仓量更是暴涨三成。这种“聪明钱”与“散户钱”的错位流动,在A股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当券商板块距离去年高点仅差2.3%时,中证2000指数却从3000点涨到了7477点,这意味着过去两年被套牢的小盘股投资者,正在高位悄悄派发筹码。
权重股的补涨逻辑正在改写市场规则。银行板块自8月中旬以来悄然上涨18%,工商银行单日成交额突破50亿的场面堪比2015年牛市。白酒股更是上演绝地反击,贵州茅台在8月25日放量拉升5.2%,市值单日增加超800亿。这种“大象起舞”的场面,与2014年券商股连续涨停的盛况如出一辙,但不同之处在于:当时券商板块整体涨幅超过200%,而现在银行板块距离历史高点还有37%空间。当上证50指数突破去年高点时,创业板指距离前高还有12%的距离,这种分化在A股二十多年历史上绝无仅有。
市场结构的剧变正在制造新的风险。中证2000指数成分股平均市盈率已达46.45倍,远超2015年牛市巅峰的38倍。在8月25日成交额超200亿的个股中,寒武纪、中际旭创这些科技明星股的换手率都超过了15%,而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的换手率分别只有0.8%和1.2%。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让人想起2015年4月创业板指突破2500点时,全市场超过700只个股涨停的疯狂,但彼时中小板平均市盈率才62倍。当房地产板块因为政策松绑突然涨停时,有机构监测到当日大宗交易折价率创下两年新高。
投资这场游戏从来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看得透。当所有人都在争论“牛市是否来了”时,真正的高手早已在研究银行股的股息率曲线。那些在3000点割肉白酒股、在2000点抛售券商股的投资者,此刻正眼睁睁看着指数逼近4000点。但历史反复证明,当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股票时,往往离音乐停止只剩三支舞曲。就像2015年6月前夜,全市场融资余额突破2.2万亿的狂欢背后,是无数融资客在强平线上的绝望挣扎。如今,当两融余额再次站上2.1万亿时,那些在3000点满仓加杠杆的投资者,是否想过如果银行股突然熄火会怎样?
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当我们在争论“这次不一样”时,其实历史早已给出答案:2007年的五朵金花、2015年的互联网+、2020年的核心资产,每一次牛市都在重复着“权重搭台、题材唱戏”的剧本。但这次不同的是,当茅台站上2万亿市值时,它的市盈率却比2018年熊市还低。这种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就像2014年银行股破净时没人敢买,却在2015年牛市成了领涨先锋。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在螺旋式上升中留下相似的痕迹。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牛市是否到来,不如看清:当所有人都在追逐热点时,那些沉默的大象或许正在酝酿新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