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22岁的张西接到弟弟的电话:“咱爸被骗了66万,其中31万是网贷。”刚大学毕业的她以为只是损失一两万,却不知父亲因一个“扫码领红包”的快递,半生积蓄化为乌有。
“在家用手机操作,日赚数百,无须押金”——这样的广告让正在假期寻找兼职的大三学生王华动了心。初期每天他确实能收到100多元返利,信任建立后,诈骗分子诱导他“拉人头返佣”,随后又以“加大投入才能拿更高返利”为由,让他增加刷单金额。最终王华和拉来的同学钱款被卷走。
安徽18岁高中生胡一啸在失联近两个月后,终于安全回国。此前,他因轻信“高薪兼职”被诱骗至缅甸一处诈骗园区,并被要求进行网络诈骗活动。至今,他仍不清楚自己究竟被骗至了何处。
超过七成受访青年遭遇过网络诈骗,“80后”“90后”成为电信诈骗的最大受害群体。当传统认知还停留在“老年人更容易被骗”时,年轻人已成为诈骗分子的头号目标。
谁是易受骗人群?数据揭示残酷真相
街头反诈标语、校园讲座、国家反诈APP——反诈宣传已渗透日常生活。石家庄大学生用快板编反诈口诀,柳州警方把反诈标语印上螺蛳粉包装。95.1%的大学生主动学习反诈知识,表面上看,年轻人似乎是反诈宣传的“优等生”。
现实却令人忧心:湖北2024年电诈警情数据显示,60后占比仅为3.89%,而70后、80后和90后占比达到惊人的65.46%。这一数据彻底颠覆了“只有老年人容易上当”的刻板印象。
在日本,今年上半年电诈损失近600亿日元,同样多为年轻人中招。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如果防范意识不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成为诈骗的牺牲品。
74.9%的受骗者因“贪小便宜”或“涉世未深”中招。这两个因素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软肋——社会经验不足却又渴望经济独立,对金钱诱惑缺乏抵抗力。
骗术升级:科技外衣下的心理操控
诈骗剧本迭代速度惊人,已从广撒网式进化为高度定制化的陷阱。骗子解读个人信息后,能伪造“收养手续不全”“名校培训费”等精准骗局。
从“AI换脸”冒充亲友到虚假交易平台,科技正成为诈骗的新利器。在资金转移环节,虚拟货币因其匿名性、便捷性和跨国性,成为犯罪分子洗钱的理想工具。2025年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起诉利用“虚拟货币”转移犯罪所得等洗钱犯罪达3032人。
暑期是诈骗高发期,骗子们针对年轻人特点设计了多种“暑期定制”骗局:
刷单返利:以“轻松赚快钱”为诱饵,初期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后期卷款跑路
游戏交易:通过虚假平台伪造“到账信息”,再以“账号异常”索要“解冻费”
机票退改: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延误”为由诱导点击钓鱼链接
演唱会门票:在社交平台发布“低价票”“内部票”虚假信息,收钱后拉黑
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身份竟成为骗子的“保护色”。诈骗分子组织、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的手机号、社交账号传播诈骗信息,因其更难被反诈系统识别,隐蔽性更强。
宣传失效?传统模式遭遇年轻群体免疫
尽管反诈宣传声势浩大,但传统口号式宣传对年轻人日渐失效。问题核心在于教育断层——针对中小学生的反诈教育很少涉及求职类诈骗。
社会普遍认为他们还只是孩子,没到求职的时候,骗子恰恰利用这种认知差,诱惑那些不想上学或想趁假期兼职的孩子去“挣大钱”。
湖北三名高中生结伴离家后失联,多地出现“同学群”集体应聘被骗,都是利用熟人带熟人的方式。这种基于信任的诈骗模式,使警惕性大大降低。
部分案例中,受害者甚至明知可能是陷阱仍深陷其中。湖北仙桃的管先生明知“网络约会”可能是陷阱,仍被“充值返佣”的话术套走8万元;南昌的游月差点因“化妆品赔款”泄露贷款信息。
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问题:当诈骗手段精准击中人性弱点时,单纯的知识宣传难以形成有效防御。
创新破局:年轻力量重塑反诈新生态
面对挑战,警方与青年群体正联手打造“反诈新生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构防线。
在福建福安市,一中学生走进法治宣教中心,通过“看数据、辨案例、亲体验、记口诀”的连贯流程,将反诈知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技能。智慧互动区成为焦点,AI反诈互动设备模拟多种诈骗场景,民警实时点拨,拆解每一步骗局的设计逻辑。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设计的“反诈小佳”卡通IP,用说唱视频解构骗局,播放量超500万次;渭南民警在直播间里用方言Rap喊话:“防火防盗防诈骗,大妈全都知道!”瞬间引发弹幕刷屏。
技术赋能带来沉浸式学习革命。渭南建成反诈VR体验馆,年轻人可“亲身经历”刷单骗局全程,98%的体验者表示“再遇类似套路必警觉”。北京科技大学“智鉴诈影”实践团开发的《反诈侦探》小程序游戏,融合剧情模式与挑战模式,还原高校高发骗局。
在桃园,警方举办“全能尬舞场”反毒反诈热舞比赛,集结15组国高中热舞社,用充满爆发力、创意的舞蹈演出传递“反毒、反诈”的正向力量。这些创新实践让反诈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在年轻群体中产生深度共鸣。
体系作战:构建全链条反诈防护网
反诈不仅是个人战斗,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针对未成年人涉诈问题,2025年7月“两高一部”发布的《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特别明确:对涉案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犯罪情节轻微的,一般应当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学校应当成为防骗导师,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定制化”反诈课程:给小学生编绘防骗漫画、传唱防骗儿歌;为初高中学生开展模拟诈骗情景演练;假期前的“最后一课”深入解析兼职陷阱。
家长需要做好安全监护人,多花时间了解孩子的暑期安排,关注手机使用动态,发现陌生群聊、可疑任务及时介入。
斩断诈骗链条需严打行业“内鬼”。今年以来,公安部刑侦局打掉非法开卡团伙5500余个,缴获非法“两卡”17万余张,抓获银行、运营商“内鬼”23名。《意见》明确规定,对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的行业“内鬼”,除依法严惩外,还可宣告职业禁止。
福建广电网络某分公司站长薛某为犯罪分子办理24张电话卡,除被判处有期徒刑外,还被禁止5年内从事通信运营类工作。这种“从业禁止”措施从源头切断了犯罪分子的帮凶渠道。
陕西石泉县建立的10.58万人“易受骗人群库”,按年龄、职业划分风险等级,定向推送防骗指南;柳州警方锁定学生、医护人员等群体,用“反诈动物园”“反诈金桔”等特色场景植入知识。
大学生自编短剧《骗局消消乐》在B站热播,弹幕直呼“真实到窒息”。当这些创新形式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时,反诈从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识别。
防范诈骗,需要的不是健身而是“健心”。注销内心的贪婪卡,放弃不切实际的发财幻想,安心踏实过好每一天,自然会练就一双识别骗子的“火眼金睛”。
#热点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