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俄罗斯正式宣告永久停止对“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的维修工作,这条消息无疑在全球军事领域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库兹涅佐夫”号,这艘与中国海军“辽宁舰”有着深厚渊源的6万吨级巨型战舰,最终命运定格在了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成为了一堆无法再生的废铁。尽管西方媒体曾一度热烈猜测中国可能接手这艘命运多舛的航母,但来自中国军工领域的消息人士对此却嗤之以鼻,直言即便“库兹涅佐夫”号白送,中国也不会要。
“库兹涅佐夫”号的沉沦,实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意味的俄罗斯国运寓言。如果要探寻这起航母交易背后所隐藏的深层逻辑,就必须将其置于大国博弈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同时也要理解俄罗斯海军战略的无奈收缩,以及中国军工突飞猛进所带来的底气。印度在航母问题上一如既往的执着,也为此事增添了些许谈资。而这一切,都与地区地缘政治变化密不可分。
倘若此刻身临摩尔曼斯克军港,驻足于那片锈迹斑斑的船坞之前,人们很难想象,眼前这堆被厚重油污所覆盖的钢铁,竟然曾经代表着苏联红海军最后的荣耀与尊严。“库兹涅佐夫”号于1991年开始服役,但是它的命运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悲情色彩。苏联解体之际,这艘尚未完成海上测试的航母,被北方舰队的官兵们连夜紧急开回俄罗斯,航母的甲板上甚至还散落着当时正在船上作业的乌克兰工人们所遗留下的各种扳手。
在过去的28年时间里,这艘命运多舛的航空母舰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苟延残喘”。早在2005年,“库兹涅佐夫”号就因为锅炉发生爆炸事故而被迫瘫痪在港口长达三年之久。到了2016年,当这艘航母在远征叙利亚期间,舰体所冒出的滚滚黑烟甚至被外界戏称为是“烧煤动力”。时间来到2018年,“库兹涅佐夫”号在进行维修作业时,又遭遇了船坞意外倒塌事故,导致舰体被砸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其面积达到了触目惊心的4×5米。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负责“库兹涅佐夫”号维修工作的团队中,竟然有高达70%的人员被临时抽调走,转而投入到当时更为紧迫的坦克生产任务当中。如今看来,与其说“库兹涅佐夫”号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倒不如将其看作是俄罗斯整个军工体系的一个“病理标本”。因此,当2025年俄罗斯国防部正式对外宣布,将彻底放弃对“库兹涅佐夫”号进行维修的决定时,全球的军事发烧友们都在纷纷追问:为什么俄罗斯不将这艘航母卖给中国,让它能够实现“废物利用”呢?
事实上,中国之所以断然拒绝接收“库兹涅佐夫”号,是由多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其中包括技术因素和战略因素。中国军工领域的专家们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如果将‘库兹涅佐夫’号送给中国,无异于是给‘福建舰’的项目团队硬塞了一块工业垃圾。”在他们看来,“库兹涅佐夫”号对于中国海军而言,已经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中国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对一艘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航母进行改造和升级。
在技术层面,对“库兹涅佐夫”号进行逆向工程,早已成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伪命题。早在2002年中国从乌克兰手中购买“瓦良格”号航母时,中国造船厂的确如同获得了一本“武功秘籍”一般,对其技术充满了渴望,希望能从中学习到航母建造的精髓。但是时至2025年,这套源自苏联时期的航母遗产,早已被中国彻底消化和升级改造。如今“辽宁舰”甲板一天的飞机起降架次效率,可以达到“库兹涅佐夫”号巅峰时期的整整3倍。
此外,电磁弹射、综合电力系统等一系列代表着未来航母发展方向的核心技术,更是俄罗斯方面至今都未能掌握的“天顶星科技”。这些技术的巨大差距,使得“库兹涅佐夫”号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完全无法与中国的现役航母相提并论。中国军工已经实现了对俄罗斯的全面反超,完全没有必要再去研究和借鉴“库兹涅佐夫”号上的落后技术。中方专家的自信,正是来源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
若从改造成本进行分析,海军内部的测算结果显示,如果要让“库兹涅佐夫”号达到与“山东舰”大致相当的技术水准,至少需要投入约210亿人民币的巨额资金,并且耗费长达8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反观中国自主建造的003型“福建舰”,其建造成本大约为500亿人民币,但是所能发挥出的战斗力却可以轻松抵得上5艘“库兹涅佐夫”号。这样一笔账,即便是小学生也能轻易算出,中国当然不会选择接手“库兹涅佐夫”号。
从战略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南北两大造船厂开始切割004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钢板,6万吨级的滑跃甲板航母已经成为了过气的“网红”。“福建舰”的副舰长曾经打趣道:“现在让我们接手‘库兹涅佐夫’号,无异于是在逼迫华为重新制造当年的‘大哥大’。”这番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幽默,但也充分说明了中国海军对于航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海军的战略目标,已经从近海防御转向了远洋进攻,而“库兹涅佐夫”号这种老旧的航母,显然无法满足中国海军的战略需求。
正当中国明确拒绝接收“库兹涅佐夫”号之际,从新德里传出的一些小道消息,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印度海军正在认真评估采购“库兹涅佐夫”号的可能性。如果此事最终成真,那么这将是印度第三次主动跳进俄罗斯的航母“深坑”。早在2004年,印度就斥资23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了一艘二手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结果后续的维修费用却一路飙升至29亿美元。2013年,印度国产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历经长达17年的建造周期,最终的成本竟然超过了65亿美元。
印度这次如果真的接手“库兹涅佐夫”号,预计至少还需要再砸进去50亿美元。然而,即便如此,印度海军仍然对航母抱有一种近乎狂热的执念。究其原因,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中国焦虑”。印度海军参谋长在2025年的一次公开讲话中,曾明确宣称:“中国在印度洋每增加一艘航母,我们就需要增加两艘航母来进行反制。”这种病态的军备竞赛思维,使得莫斯科能够精准地拿捏住新德里的命门。毕竟,在全球范围内,能够使用卢比进行结算的航母卖家,恐怕只有俄罗斯一家。
“库兹涅佐夫”号的最终命运,折射出了俄罗斯海军战略正在经历一场惊天逆转。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叶夫梅诺夫曾私下坦言:“在未来的30年时间里,俄罗斯海军的核心战斗力,将主要集中在核潜艇和岸基反舰导弹之上。”这套被称为“近海刺猬”的防御战术,在俄乌战争中已经初见端倪。在黑海,当黑海舰队的旗舰“莫斯科号”被击沉后,俄罗斯军队迅速改用陆基“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对整个黑海海域实施封锁。与此同时,北方舰队高达80%的军费,都被划拨给了“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项目。
目前俄罗斯海军唯一在建的水面舰艇,是排水量仅为2400吨的22350型护卫舰。当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频繁穿越宫古海峡之时,俄罗斯人却正在有条不紊地将“库兹涅佐夫”号的甲板切割成废钢。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投降,而是俄罗斯在充分认清现实之后,所做出的一种理性的战略止损。俄罗斯海军战略的收缩,也表明了俄罗斯已经无力与中国海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只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对自身安全构成最直接威胁的领域。
回顾这场围绕着航母交易而展开的闹剧,人们不难从中触摸到大国兴衰背后所隐藏的冰冷铁律: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武器装备的上限。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在2024年全年下水的吨位,占据了全球总量的49%,而俄罗斯却仅仅只剩下了可怜的1.7%。战略定力远胜过装备焦虑。“福建舰”上所配备的电磁弹射器,其研发投入就超过了240亿元人民币,这笔资金甚至可以抵得上俄罗斯海军三年的军费开支。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正在深刻地重塑着现代战争的形态。在超高音速导弹时代,航空母舰已经从昔日掌握绝对优势的“王牌”,逐渐转变为整个作战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航母的地位下降,也使得各国海军的战略重点发生了转移。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之上,“库兹涅佐夫”号那锈迹斑斑的龙骨,正在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装备复制和粘贴,而是综合国力的全面碾压。
当印度还在为了购买一艘二手的航空母舰而与俄罗斯讨价还价时,中国军工的聚变反应堆,早已点燃了通往星辰大海的引擎。从长远来看,中国军工的崛起,不仅将深刻地改变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而且还将对全球的军事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海军的未来,无疑将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