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咱聊个天。
一说“城管”,你脑子里是不是瞬间就拉响了警报?
那画面感,简直了:喇叭一响,鸡飞狗跳,小贩推着烤肠车子跑得比博尔特冲刺还快。
这几乎成了我们对城市街道的一种集体记忆,一场永不落幕,甚至有点“喜闻乐见”的街头追逐大戏。
但你猜怎么着?
最近在新疆五家渠那块儿,这剧本好像被导演给扔了,硬是换了个文艺片的路子。
听说他们搞了一套叫“柔性执法”加“精细管理”的新玩法,听着挺高大上,说白了,就是城管大哥们不光会瞪眼开罚单了,还学会了“话聊”,甚至还撸起袖子帮你搬东西。
你没听错,真上手搬。
就在汇嘉时代那商业区,有个日用百货店老板的货都堆到人行道上了,这要放以前的剧本里,咔咔几张照片,一张罚单就贴脸上了。
现在呢?
几个城管队员走上去,不是叉腰,而是弯腰,一边帮着老板把一箱箱的货物往店里挪,一边唠嗑:“老板,快过节了,人流量大,门口弄利索点,顾客看着也舒坦,这生意不就自己找上门了嘛?”
你品品这话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上市公司的金牌销售在现场做培训呢。
这种感觉特奇妙,就像你妈嫌你屋里乱,但没直接动手,而是帮你把脏衣服捡进篮筐,然后才拍拍你的肩膀说,再乱下去,你这屋就不是金窝银窝,是“菌窝”了。
杀伤力不大,但“感染力”极强。
他们内部还总结了一套“一次告知、二次提醒、三次协助”的工作法。
这套路,放古代叫“先礼后兵”,放现在,那就是高级心理学啊。
它给了商户一个缓冲期,也给足了面子。
结果呢?
据说商户们自己动手整改的意愿飙到了95%。
你看,成年人的世界里,给个台阶下,比直接一巴掌扇过去,效果好得多。
当然,光靠“劝”肯定治不了所有“城市病”。
那些满街乱窜的流动摊贩,才是城市管理的“终极难题”。
以前的逻辑是“堵”,哪有摊贩堵哪里,结果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五家渠的思路变了,叫“疏”。
一口气规划了14个临时疏导区,外加3个集中市场。
这操作,就像治水,你光筑坝是没用的,得挖引水渠。
现在好了,给这帮街头“游牧民族”划了片“专属牧场”,三百多起占道经营就这么“和平演变”了。
我总觉得,城市管理这事儿,本质上不是一场非要分出胜负的战争。
它更像是在经营一个巨大的社区,有人图方便,有人要规矩,怎么在这两种需求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才是真本事。
你看,他们连外卖小哥的电驴乱停问题都想到了,而且不是去跟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的骑手较劲,而是直接找到“美团”“饿了么”的平台负责人去“喝茶”。
这就叫“打蛇打七寸”,从问题的根源上动刀子。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和稀泥嘛?
城管没了那股子“狠劲儿”,城市能管好?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犯嘀咕。
但仔细琢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管理思维的彻底升级。
过去我们总觉得,罚款、没收,是最直接的手段,简单粗暴,效果拔群。
可结果呢?
矛盾越来越尖锐,城管和小贩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这种“高压锅”模式,总有一天会炸。
现在的“柔性执法”,更像是在用“温水煮青蛙”,哦不,是用“春风化雨”的方式,让规则深入人心。
它不是要消灭谁,而是要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这个城市环境的共同建设里来。
就像那个三大队队长李郝龙说的,“执法目标不是处罚,而是激发共治热情。”
这话说的有水平。
处罚只是手段,让大家从心里头愿意去维护这个环境,才是目的。
你把自家门口收拾干净,不是因为怕城管,而是因为你觉得门口干净了,自己看着舒服,顾客也愿意多待两分钟。
当然,咱们也得理性看待,这种模式能不能在所有地方都成功复制,还真不好说。
但五-家-渠的这个尝试,至少给咱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
它证明了,管理不一定非得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也可以是带着人情味的沟通和服务。
毕竟,想要一个既有秩序又不失“烟火气”的城市,靠的从来不是更大的喇叭和更快的执法车,而是更聪明的大脑和更愿意弯下的腰。
你觉得呢?
这套“先礼后兵”的玩法,在你家那块儿能行得通吗?
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