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如何规范?多部门推进国家标准草案强制信息披露

发布日期:2025-10-08 07:16    点击次数:159

当一份号称“现炒”的菜肴,在食客落座后五分钟内便魔术般地出现在餐桌上,这究竟是厨师的超能力,还是工业化流水线的“障眼法”?这种效率与期待的巨大反差,正是当下中国餐饮业面临的“预制菜”困境的缩影。从罗永浩怒怼西贝,引发全民对“锅气”的集体怀旧,到无数餐厅后厨被迫“直播自证清白”,再到如今多部门联手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讨论,更是一场对“美食定义”的深刻拷问,一场在效率至上与传统坚守之间撕裂的文化博弈。

这场“美食灵魂”的审判,始于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对西贝莜面村的“炮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句直白而尖锐的吐槽,瞬间引爆舆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起初的反应,堪称一场公关灾难:他不仅强硬否认,扬言起诉罗永浩,甚至高调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参观,试图以透明化来平息众怒。然而,现实却给了西贝一记响亮的耳光。媒体和消费者深入后厨,赫然发现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由复合调味料勾兑的“鸡汤”,以及只需简单加热的预包装羊肉串。这些“铁证”瞬间击碎了西贝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现做现炒”形象,品牌信任度跌入谷底。贾国龙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并承诺对包括儿童餐牛肉酱、烤羊肉串、酥皮肉夹馍卤肉等九项菜品进行门店现场加工的整改。这场风波,不仅让西贝付出了日均百万营收损失的惨痛代价,更将中国餐饮行业工业化转型的深层信任危机,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面前,直接催生了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加速出台。

面对这场信任危机,国家层面的介入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国务院食安办等多个部门正紧锣密鼓地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并大力倡导餐饮环节预制菜的“明示”制度,以捍卫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早在2024年3月,国家六部门就已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然而,这份《通知》并非终极答案,行业内部对于“什么标准算预制菜”、“简单复热”与“复杂复热”的界定,以及中央厨房出品是否归属预制菜等核心问题,依然争论不休。如今,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草案旨在统一预制菜的“身份”定义,并首次将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情况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据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选用、加工工艺、贮存运输条件及检验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统一而细致的规定,更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这无疑是直击行业乱象的“七寸”,力求从源头筑牢食品安全的底线。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绝非简单的“矫情”,而是源于对“美食定义”的深层撕裂与多重心理动因的复杂交织。首先,对“锅气”的执着,不仅仅是味蕾的偏好,更是对食物新鲜度、现场烹饪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情味和手作温度的心理投射。这种对传统中餐精髓的坚守,与预制菜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次,消费者对工业化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添加剂、防腐剂,以及生产流程不透明的担忧,构成了本能的抗拒心理。预制菜作为工业化产物,自然承载了这种普遍的不信任感。再者,对传统餐饮文化流失的深层忧虑,是担心烹饪技艺的消逝、餐厅独特风味的丧失,最终导致餐饮体验的同质化和文化记忆的断裂。正如新华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这句话精准地捕捉了消费者对知情权和选择权被剥夺的强烈不满,这种信任缺失,才是预制菜普及路上最难以逾越的鸿沟。

要让预制菜行业摆脱“原罪”的阴影,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标准的制定必须超越简单的食品安全和知情权问题,而是在产业发展、餐饮创新与消费者多元需求之间寻求一种精妙的平衡。在产业发展层面,国家标准应提供清晰的边界和发展蓝图,通过“牌照管理”等机制提升行业准入门槛,促进“优胜劣汰”,而非“劣币驱逐良币”。在餐饮创新层面,标准不应成为创新的桎梏,而应是创新的基石。它应鼓励企业在保鲜、干燥、营养均衡等核心技术上持续突破,为餐饮企业利用预制菜技术进行产品研发和模式创新留出足够的空间,例如开发更具风味、更符合健康趋势的预制菜品类,或探索预制菜与现场烹饪相结合的新型餐饮模式,以实现效率与品质的兼顾。在消费者多元需求层面,核心在于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并重建信任。国家标准应强制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制度,鼓励餐饮企业在菜单、点餐页面或店内显著位置对预制菜使用情况进行标注,甚至提供线上查询渠道,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同时,畅通消费者申诉渠道,严厉打击欺诈行为,对于查实侵权的企业依法督促其调整广告、标语并给予相应处罚。通过透明化和诚信经营,才能弥合消费者对“美食定义”的撕裂,重建消费者对预制菜乃至整个餐饮行业的信任。

预制菜,作为食品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其高效便捷的优势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不容忽视。然而,其发展绝不能以牺牲消费者信任为代价。此次国标的加速落地,正是构建这一信任体系的关键一步。未来,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需共同努力,让“标准”与“锅气”并行不悖,让“效率”与“传统”和谐共生,让“信任”战胜“疑虑”。唯有如此,预制菜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令人安心的美味,而非争议焦点,推动万亿级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毕竟,美食的本质,不仅在于果腹,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情感与信任。当预制菜能够坦荡地站在阳光下,接受消费者的审视与选择,那才是它真正赢得市场与人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