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大宗商品市场上演了一场罕见的三联涨,WTI原油价格站上每桶63.60美元,布伦特原油触及67.44美元,黄金现货价格冲破每盎司3685美元,刷新历史纪录,LME期铜价格突破10186.5美元/吨,创下15个月新高。这三大商品看似毫不相干,却在同一天集体飙升。
周末,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最大的炼油厂之一Kinef,而几天前,关键的波罗的海出口港Primorsk也遭遇了攻击。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任何对其基础设施的破坏都会立刻反映在油价上。WTI原油在当天上涨1%,收于63.60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也上涨0.7%。
2025年以来,国内已连续7个月增加储备,波兰、新加坡等国也在积极购入。这种去美元化的储备调整。俄乌冲突后西方冻结俄罗斯资产的行为,让许多国家重新评估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黄金也在技术领域找到了新需求。尽管占比不高,但半导体、航天材料和高端电子器件中黄金的用量仍在上升,这让它同时兼具避险、货币和工业三重属性。
铜价新高,绿色革命与供应瓶颈的合力。LME期铜当天上涨1.18%,报10186.5美元/吨,创下15个月新高。一辆电动车用铜量是燃油车的8倍,一台海上风力发电机要消耗近10吨铜,光伏电站每吉瓦装机需要5000吨铜4。2025年前五个月,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长28%,仅此一项就新增65.6万吨铜需求。电网升级、AI数据中心耗铜量也在暴增。
全球铜矿品位从2000年的1.5%降至2025年的0.8%,意味着同样开采一吨矿石,产出的铜大幅减少。智利、秘鲁等主产国频受暴雨和罢工干扰,2023年底巴拿马Cobre铜矿的关闭又永久削减了35万吨年供应。
三重共振,宏观叙事与商品联动,原油、黄金、铜的同步上涨,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大宗商品不再仅由供需基本面驱动,而是被宏观叙事共同塑造。
新能源转型则从更长维度上重构了需求曲线。铜是电气化核心金属,原油面临能源转型的约束性预期,黄金则受益于科技应用和央行储备多元化,三条独立的需求曲线首次出现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