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全网痛骂、差点被送上军事法庭的俄国防长绍伊古,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幕后大佬”?这反转是不是来得太快了点?
故事得从瓦格纳那帮人闹兵变那天说起。全世界的镜头都快怼到莫斯科脸上了,就等着看好戏。可怪就怪在,本该是主角的国防部长绍伊古,跟人间蒸发了一样,连个影子都找不着。当时很多人都说,这老头肯定是吓破胆了,躲起来了。毕竟,那时候的他,名声已经臭到家了。
往前倒几个月,哈尔科夫那场大溃败,简直成了俄军的奇耻大辱。坦克扔得满地都是,士兵们居然拿着民用对讲机在战场上喊话,这不就是活靶子吗?乌克兰军队听得一清二楚,一打一个准。消息传回来,网上炸了锅,西方的报纸更是跟过节似的,头条标题一个比一个狠,说绍伊古这个国防部长就是个饭桶,应该立刻被拖去枪毙。
按理说,出了这么大的篓子,普京怎么也得把他给换了吧?可邪门的是,国防部副部长的位置跟走马灯似的,前前后后换了十二个,唯独绍伊古,稳如泰山,屁股底下的椅子好像焊死了一样。这事儿就透着一股诡异,你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一个被骂成这样的“庸才”,怎么就能在克里姆林宫里屹立不倒?
后来慢慢有消息漏出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我们盯着前线战报的时候,绍伊古这老哥压根就没闲着,他在下一盘大棋,一盘很多人都看不懂的棋。他的主战场,不在乌克兰的烂泥地里,而在乌拉尔山脉深处那些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军工厂里。
据说,就在哈尔科夫最惨烈的那几天,那些工厂里的灯就没灭过。机器24小时轰鸣,工人们三班倒,生产线上的自动化机械臂甩得火星四溅。一场天翻地覆的工业革命,就在这片冰天雪地里,悄无声息地搞起来了。
以前俄罗斯造坦克,离了德国的镜片、日本的轴承就得抓瞎。可绍伊古硬是逼着这帮军工企业,把整条生产链全都换成了国产货。你还别说,真让他给搞成了。
最绝的是他那个“模块化升级”的点子。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老古董T-72坦克,本来都是要送去炼钢的货,在他手里愣是变成了宝贝。他让人给这些老坦克外面挂上一层叫“化石”的反应装甲,再塞进去一套新的数字化火控系统。这么一通“魔改”下来,花了不到50万美元,性能居然能跟卖400万的T-90新坦克掰手腕。
前线的士兵刚开始也不信,觉得这是糊弄人。结果开上战场一试,人都傻了。有个老兵回来报告说,被“标枪”反坦克导弹正面糊了一发,居然没穿透,车里的人啥事没有。这一下,没人再敢说这玩意儿是垃圾了。
海军那边也一样。黑海舰队的旗舰“莫斯科号”被打沉,简直是把俄罗斯海军的脸按在地上摩擦。绍伊古二话没说,扭头就把资源全砸在了一种新的护卫舰上。这船玩的是“模块化”,跟拼乐高似的。圣彼得堡造船壳,加里宁格勒搞电子设备,远东负责动力系统,最后拉到一块儿一拼,齐活了。
这么搞下来,一艘船的成本只有美国同类军舰的四分之一,建造速度还快得吓人。去年下水的那艘“戈洛夫科海军上将号”,从开工到服役,只用了26个月,破了俄罗斯海军的历史记录。
光有武器还不行,你得有源源不断的弹药和零件。可西方那边把制裁大门一关,啥都买不到了。这时候,绍伊古又摇身一变,成了个“外交官”。他亲自坐飞机去了平壤,也不知道跟那边聊了些啥,反正回来的时候,朝鲜的三百万发炮弹就上路了。作为交换,俄罗斯把一些火箭技术给了对方。后来朝鲜的新导弹上,果然就出现了俄罗斯的导航设备。
紧接着,他又飞了北京。用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换回来了大批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和微电子元件。有军工厂的工程师私下透露,现在他们导弹的制导系统里,就有来自东方的技术。就这么一通操作,硬是把被封锁的供应链给盘活了。据说,现在伊朗的无人机工厂里,连技术手册都是俄文的。
当然,这盘棋下得再大,也不能掩盖前线的残酷。军工厂里热火朝天,但新兵训练营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很多年轻人训练不到三周,就被匆匆忙忙地送上了前线,伤亡率高得吓人。据说官方统计,阵亡的士兵里,新兵占了六成以上。
有一次绍伊古去前线视察,车队居然被一个普通士兵给拦下来了。那个士兵递上一封信,信里就一句话:求求你们,给我们真正的训练,别再搞那种送死的“速成班”了。
电子战方面也是,一开始被乌克兰的“星链”系统打得找不着北,俄军的“里尔-3”干扰系统在人家面前跟玩具一样。后来花了一年多时间,损失了超过两百台设备,才换上了新的“磁场-21”系统,勉强把局面扳了回来。一个少校指挥官在指挥部里指着屏幕说,现在总算能干扰“海马斯”的信号了,能让它的炮弹偏离目标三公里。这话听着提气,可背后的代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顿涅茨克郊外的一家钢铁厂,原来是生产拖拉机的,现在生产线上全是崭新的T-90M主战坦克。工厂的墙上,还挂着绍伊古来参观时写的一句话——“一旦数量累积至一定规模,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质量保障的基石”。
未来的历史书会怎么写这个人呢?没人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那些钢铁洪流轰鸣着冲向战场时,它们背后的故事,远比前线的战报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