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地自行车领域,技术的进步总是让人瞠目结舌。每逢利德维尔100英里越野赛,观众在欣赏激烈赛事的同时,关注焦点往往转向那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新装备。比赛的确精彩,但技术圈里的热议,从来不是冠军是谁,而是谁把“自行车玩成了未来感全息投影”。这个盛会仿佛是年度科幻装备发布会,而不是传统的山地车竞速场。
说起弯把山地自行车,很多人觉得这东西早已过时,如今正当红,却全因一辆疯狂“拼装车”让人目瞪口呆。事实上,每个人都用山地车架配弯把早已不是新闻,近年不少顶级选手都走上过这条路。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空气动力学前叉腿和那科幻感十足的前叉变速装置——这波操作,活脱脱把泥土里的自行车逼向了风洞实验室。
技术迷的狂喜莫过于今年新登场的RockShox Aero SID Ultimate SL:带整流罩、长着“侧鳍”的气动前叉。与此同时,顶级车手凯特·考特尼和基根·斯文森都搭载了自家变种产品,一位以纪录姿态刷赛道,另一位再次将胜利写入履历。大家的问题也呼之欲出:气动前叉会是山地赛事的新趋势吗?
许多年来,空气动力学充其量只是公路与砾石自行车的“军备竞赛”,山地车领域从未严肃考虑过风阻。谁会在石头和树根里计较风的流线?如今一项研究却指出,利德维尔这类平直多的耐力赛段,优化空气动力学竟可节省23分钟。23分钟,放在一场讲究分秒的百英里赛道上,已不是细枝末节,而是让高手胜负倒转的杀手锏。以此为契机,RockShox带着气动前叉原型正式亮相,气流导向如鲨鱼鳍、SL级别轻量设计,一切都指向“速度就是生命”这一铁律。
你以为只是在原有产品上加点装饰?错。无论是基根的Santa Cruz Blur CC还是索菲娅的Specialized Epic,气动前叉化整为零,为高速平路段带来切实可感的优势。虽然基根对自己率先用上如此新鲜装备只字未提,但高冷背后,是对规则的精准把握。山地车这一边空气动力学的春天,也许比很多人想象中来得更快。
诚然,山地车毕竟不是公路竞速,空气动力学设计短期难以全面普及。大部分比赛或单车爱好者,离气动前叉还远着呢。但耐力赛事尤其是越野马拉松型XCM赛事,效率至上,风阻逐步成为新考量。当前阶段,或许我们只会在巅峰赛事、顶级车队里见到这些极限改装。但轮到它们成为主流,不过是时间问题。传统观念被一点点松动,山地车终于向空力效能宣战。
要说极致创新,还不得不提凯特·考特尼。大部分顶级精英奋力追逐弯把配置时,她反其道而行之,执着平把——不仅是风格,更多的是对技战术的深度打磨。在美式耐力赛里磨砺出的“抓前叉”姿势,本就以低风阻著称,用熟了能夺秒杀分,但副作用也少不了:危险难受、操控艰难,还不能随意变速。这些缺点,放在全力追求效率的职业赛场,理论上已经淘汰了。
但凯特的应对让人咋舌。她与团队巧妙地把SRAM的Blips电子变速指拨嵌入前叉肩部,这意味着,在缩着身子低头猛冲时,变速依旧信手拈来。骑姿、换挡一气呵成,效率优势没有了掣肘。训练时的特殊姿势和器件调整,在比赛中分秒必争,发挥到极致。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弱点”变成了“杀招”。
你说,这种创新有多少人能复制?现在或许不多。但山地和砾石赛事正变得越来越受市场追捧,车厂、车队的预算也在不断膨胀。能异想天开、敢工程落地的人,每年都在增加。下一个气动创新、下一个搭载腋下变速器的选手,说不定就在下一个赛季。
山地车的技术升级,似乎总是在一阵质疑声中悄然发生,又在一地掌声和赞叹中横空出世。那些曾被嘲笑的花哨设备,如今正一寸一寸蚕食着赛道的每一个纪录和传统观念。而真正的山地精神,也许就是在复杂的现实里,用技术和创造力找到一条平衡速度与冒险的路。至于气动前叉、轴肩变速会不会全面普及,哪个方案会笑到最后?恐怕只有风,还会比我们更早知道答案。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