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尔杰维奇上任仅十几天,国足就以一场完败输给韩国,全场被动的表现让舆论再次沸腾。但平心而论,这场3球失利真的那么出人意料吗?韩国队的三个进球,皆是球员凭借个人能力或团队配合完成的硬突破,没有侥幸成分。而国足能出场的主力悉数上阵,拼尽全力却难掩差距——这样的结果,真能全算在这位新帅头上?
不妨换个角度追问:如果不用久尔杰维奇,换谁来能赢韩国?退一步说,谁能让比赛打得有来有回?再退一步,谁能让国足输得更“有面子”?恐怕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毕竟韩国队在世界杯舞台稳定晋级16强,世界排名稳居亚洲第一,而国足近年在亚洲范围内已沦为二流,面对韩国的历史交锋中,近十年胜率不足10%。这场3球差距,不过是双方真实实力的正常体现。
舆论场上总有人把输球归咎于教练,甚至扣上“骗子”的帽子。可看看现实:历任国足主帅,无论是世界杯冠军教头里皮,还是本土名宿李铁,最终都难逃争议。难道全世界的优秀教练到了中国就集体“变质”?显然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当球员技术、体能、战术理解都落后于对手时,再好的教练也难凭空变出奇迹。韩国队的球员能在欧洲联赛立足,而国足主力中能在五大联赛打上主力的球员早已断层,这样的人员差距,不是换个教练就能弥补的。
更深层的矛盾,其实藏在国人对国足的预期里。一方面,国足的世界排名已跌至亚洲第十左右,实际战力与印尼、越南等队不相上下;另一方面,媒体和球迷仍习惯性以“亚洲强队”的标准要求他们,赢不了韩国要骂,输给东南亚球队更要骂。这种脱离实际的期待,让每任教练都成了“背锅侠”——赢球是球员厉害,输球就是教练无能。
足球从来不是单一环节的较量。韩国队能持续稳定输出,靠的是完善的青训体系、联赛造血能力和球员留洋通道,而这些正是国足最欠缺的。久尔杰维奇或许有战术短板,但他接手的本就是一个积弊深重的摊子。与其纠结“换谁能赢”,不如正视差距:国足的问题,从来不是换个教练就能解决的。当务之急,是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从青训、联赛、球员培养等根基处补课——否则,就算换再多教练,也只能在“输球-骂教练-再输球”的循环里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