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的出现,可以说撼动了美军尤其是美国海军最重要的一块优势区,让中美在舰载机上存在的几十年差距,一下子被拉平到同一起跑线。
近日,外媒“Defence Security Asia”网站发文称,歼-35是吸收西方优先发展舰载战斗机的先进设计理念。
意思是说,歼-35一改之前国内以陆基战斗机优先的惯例,舰载型成了基础型号,再去发展供空军使用的陆基型号。这种设计思路,全世界只有美国通过 F-14 和 F-18 做到过,苏联折腾了几十年都没实现,如今中国却后来居上。
一、命名顺序暴露优先级
先从名字说起。歼 - 35 这个编号本身就藏着秘密:舰载型直接叫歼 - 35,没有任何后缀,而空军用的陆基型却被命名为歼 - 35A。这种命名方式在我军战机序列里很罕见,因为通常陆基型号才是 “正宫”。比如歼 - 10 系列,空军的歼 - 10A/B/C 是基础,海军的歼 - 10CE 是出口型改的。但歼 - 35 完全反过来,舰载型成了 “嫡长子”,空军型反而成了 “庶出”。
更关键的是时间线。歼 - 35 原型机早在 2021 年 10 月就首飞了,而空军版歼 - 35A 直到 2023 年 9 月才进行首飞,中间差了近两年。这就好比盖房子,海军已经打好地基开始砌墙了,空军还在画图纸。到了 2024 年 11 月珠海航展,歼 - 35A 才第一次公开亮相,这时候舰载型已经在福建舰上完成电磁弹射测试,甚至生产线都曝光了 —— 沈飞厂房里多架绿皮版歼 - 35 整齐排列,编号 0012 的量产机都刷好了涂装,说明至少已经生产了 12 架。反观歼 - 35A,连量产的影子都没看到,完全是 “弟弟等哥哥” 的节奏。
二、航母等着 “下饺子”
为什么海军这么着急?看看中国航母的发展就明白了。辽宁舰和山东舰虽然已经服役,但它们用的歼 - 15 舰载机是四代机,面对美国航母上的 F-35C 隐身舰载机时存在代差。就像拿着长矛去跟机枪对打,根本占不到便宜。而福建舰作为中国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从 2022 年 6 月下水后就一直憋着大招 —— 它的主要武器不是导弹,而是舰载机。按照计划,福建舰今年就要服役,如果没有合适的舰载机,这艘航母就成了 “没牙的老虎”。
歼 - 35 的出现正好解了燃眉之急。它不仅具备隐身能力,能在敌方雷达眼皮底下偷偷摸摸接近目标,还能携带霹雳 - 15 远程空空导弹,在超视距外干掉对手。更厉害的是,歼 - 35 已经在辽宁舰完成滑跃起降测试,又在福建舰成功进行电磁弹射测试,实现了 “全航母通用”。不管是滑跃甲板还是弹射甲板,它都能无缝衔接,这意味着三艘航母都能快速形成战斗力。要是等空军版先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三、技术设计对标美国
歼 - 35 的研发思路明显参考了美国经验。当年美国搞 F-14 和 F-18 时,就是先把舰载型吃透,再衍生出陆基型号。比如 F-18 最初是为航母设计的,后来才发展出空军用的 F-18L(虽然没量产)。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舰载机的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了航母起降的严苛要求,比如加强起落架、增加着舰钩、优化机翼折叠结构等。而陆基型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减法,去掉没必要的设备,减轻重量,提升航程和载弹量。
歼 - 35 也是这么干的。它的舰载型需要承受弹射器的巨大拉力和着舰时的冲击力,所以起落架用了高强度钛合金,机翼折叠机构经过上千次疲劳测试。而空军版歼 - 35A 就简单多了,不用装着舰钩,机翼也不用折叠,结构重量减轻了不少,航程和载弹量反而比舰载型更高。这种 “舰载优先” 的设计,让歼 - 35 在研发阶段就避开了很多坑。比如美国 F-35C 的隐身涂层在海上高盐高湿环境下容易生锈,而歼 - 35 通过改进涂料配方和工艺,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产能和部署的现实考量
从产能上看,舰载型也被优先照顾。沈飞新建的 28 万平方米厂房和脉动生产线,专门用来生产歼 - 35,年产能预计能达到 50 架以上。而歼 - 35A 因为结构更简单,可以和舰载型共线生产,不需要单独建生产线。这就好比工厂里两条生产线,一条专门生产复杂的舰载型,另一条捎带着生产简单的陆基型。这种安排很聪明,既保证了海军的紧急需求,又不耽误空军未来的采购。
再看看部署节奏。福建舰服役后,首批歼 - 35 舰载机肯定是优先上舰,而空军可能要等个两三年才能拿到歼 - 35A。这不是因为空军不重要,而是海军的需求更紧迫。想想看,美国海军已经在亚太部署了 F-35C,如果中国航母没有对应的隐身舰载机,在海上对抗中就会处于被动。而空军有歼 - 20 撑场子,隐身战机的缺口没那么大。所以从战略层面讲,把有限的产能先给海军是最优解。
五、全球视角下的突破
苏联当年也想搞舰载机优先,但始终没成功。他们的米格 - 29K 和苏 - 33 虽然上了航母,但都是陆基型号改的,性能上有很多妥协。比如米格 - 29K 航程短,苏 - 33 维护复杂,根本没法和美国舰载机比。而中国这次直接跨过了苏联的坑,一步到位实现了舰载型优先。这种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战略思维上 —— 中国海军不再满足于近海防御,而是要走向深蓝,和美国海军掰手腕。
西方媒体对此看得很清楚。“Defence Security Asia” 网站就指出,歼 - 35 的出现让中美在舰载机领域的差距从几十年缩短到同一起跑线。美国 “Army Recognition” 网站甚至预测,到 2030 年,中国三艘航母可能会部署 100 架歼 - 35,形成全球仅次于美国的隐身舰载机力量。这种规模效应一旦形成,美国在亚太的海上优势就会被大大削弱。
结语
综合来看,歼 - 35 舰载型优先发展是技术、战略和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航空工业上的进步,更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在从 “黄水海军” 向 “蓝水海军” 转型。虽然空军版歼 - 35A 的出现让中国空军也能拥有第二款隐身战机,但短期内,海军对歼 - 35 的依赖程度显然更高。这种 “重海轻空” 的选择,其实是中国在特定历史阶段做出的最优解。随着歼 - 35 的量产和部署,未来中美在海上的博弈将会更加激烈,而这款隐身舰载机,很可能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