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沙利文一句话,整个赛场的温度都有变化。见惯大场面的火箭,这次聊起威尔逊,明显多了几分佩服。不是场面话,更多是同道中人的共鸣。地铁报那张截屏,就是金句汇聚的证据。直接看,对手、球迷、媒体,大伙都在琢磨威尔逊,到底厉害在哪。
八强撞上威尔逊,火箭丝毫不遮掩自己的判断。自己在上一场刚被对手打服,心里其实很明白。这种承认,反而有种江湖人的坦率。对方现在这状态,谁都羡慕。在16进8,威尔逊6-3拿下斯佳辉,没有给中国新星太多机会。拼尽了全力也够不上——场上没花哨动作,却场场硬桥硬马,每一个处理都落在最稳妥的选择上。
这个赛季,威尔逊并非只有“去年世锦赛冠军”这个头衔。4个排名赛冠军,分布整个过程,场面感极强。刚拿下上海大师赛,决赛11-9顶住卡特——和这种选手对位,压力连带着气氛升温。两年前,他第一次拿那座奖杯,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双手再次稳稳抱进怀里。场边观众多有感慨,老将依旧犀利、新人更扎实、冠军轮番上演,每场不过六小时,变数全无,实力写进比分表里。
奥沙利文那把声音,大伙都熟。当他说出威尔逊“像巅峰时期的亨德利”,场子明显有点骚动。不是褒奖随口说,知道这比喻分量多重——亨德利席卷一整个年代的风格,至今是无数年轻球员模仿对象。威尔逊呢?球路非常规整、选择没错过,攻防权衡像尺子量过。巅峰亨德利,有点不讲理的压制力,威尔逊现在也不遑多让。更像巅峰希金斯,有时不是靠火力解决问题,而是以逻辑、资源管理碾压对手。
安全球很棒,这四个字,什么意思?专业球迷都懂,简单看数据,威尔逊2024年防守成功率高达90.2%,这个数字已经追平希金斯12年前的高光时刻。不是说杀球能力不强,而是有耐心,能控住场子,把节奏按在自己手里。得分能力自然出众,单杆破百场均接近1.6,和现在主流前八的攻击手相比,只高不低。可怕的是比赛气质,站在决赛桌前,不慌,动作慢半拍都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威尔逊全能,得分、防守、心理、大场面,几乎没有短板。很多职业球员其实只占两头——要么天赋型天才,要么防守缠斗高手。威尔逊,什么类型的场面都能降把子。场下训练作风也像老一辈工匠,该练的时候不偷懒,就算拿过冠军,也没半点松懈。整个更衣室外头,讨论最多的一个名字——不是奥沙利文,不是特鲁姆普,偏偏是这个总被低估的英格兰男子。当上海大师赛赛后,社交平台上无数球迷开玩笑说,威尔逊才是真的“标杆”。
看看火箭的心态,主动放低身段,甚至直接把年龄说出来。两人年龄差18岁,话锋一转——竞争不现实,榜样作用还在。和很多老运动员不同,奥沙利文没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反而把对手的优点背得烂熟。要说巅峰时期的亨德利、希金斯,大多只留下一个打法的背影。威尔逊却把两种风格合二为一,甚至更流畅。这让奥沙利文都承认,如果现在再打巅峰的自己,真的不一定能赢。
场上的那个片刻,火箭被击垮,威尔逊出手利落,一个安全球之后,一个长台下分,发现打到台上只剩两颗彩球。那种画面,观众席都安静,只有几个英国小哥拍手喊good shot。卡特、傅家俊、利索夫斯基,多次在类似场合吃亏,基本全场被调动,完全找不到反击节奏。威尔逊压强上线,谁顶得住?比赛后慢动作回放,镜头刷到亨德利表情,居然点头致意。
社交媒体上,大量讨论集中在一句话上——奥沙利文都服气,这是真的新时代领军人。微博有人写:对手认真,气场压制感拉满。小红书女生贴图,背景只有威尔逊握拳的定格,配文:这才是真正的大哥。英格兰本土论坛掀起威尔逊风暴,每个击球镜头下面评论区在刷数据,防守命中接近100%成了常规操作。普通观众说不懂理论,看球能直观看到画面舒适、对手被挤压到快喘不上来,已足够。
每逢关键回合,威尔逊选球很少纠结,具体到数个数字,几乎没有出现三次以上连续失误,失误数低到场均2.4,这种控制力,放在过去五年全职业巡回赛,也只能和巅峰希金斯、丁俊晖媲美。赛后发布会,威尔逊非常谦虚,主动提起奥沙利文,说他是榜样。两代人一个话题:如何保持巅峰、怎样在高压环境中不断突破自我,这就成了每个斯诺克人要思考的命题。
威尔逊的崛起让斯诺克赛场风格微妙变化,攻击和防守、天赋和耐心逐步融合,典型的赢家气质、全能球风成为新主流。巅峰亨德利、希金斯遥不可及,如今却有一种被真实复制出来的感觉。
比赛还没有结束,场边观众都在猜火箭和威尔逊下回合是否还能再碰一回。标杆、新世代、冠军气场、老将底蕴,四面八方的讨论全都飘着一个关键词:真的太强。
你怎么看威尔逊这种全能表现?标杆到底该怎么定义?火箭与新生代,到底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分出胜负,情感和信仰还能继续流传下去吗?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