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加沙新剧本:扶植一个21世纪的伪满洲国?

发布日期:2025-08-11 20:05    点击次数:174

以色列的加沙新剧本:扶植一个21世纪的伪满洲国?

加沙上空的硝烟还未散尽,一份来自特拉维夫的“战后安排”剧本,已经悄然摆上了桌面。这份计划,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冰冷的决绝,仿佛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未知时代的开启。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办公室,通过社交媒体公之于众的,是一份被安全内阁高票通过的“五项原则”。听起来冠冕堂皇,每一条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刀刀都切在加沙的命脉上。

头一条,解除哈马斯的武装,这在预料之中。第二条,所有被扣押的以色列人,无论生死,必须回家。这两条,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遭受袭击后都会提出的基本诉求,外界尚能理解。

可接下来的三条,味道就全变了。加沙地带实现“非军事化”,由谁来定义,谁来监督?紧接着,以色列要保持对加沙地带的“安全控制”,这话说得轻巧,翻译过来不就是无限期的军事存在吗?

最核心、也最耐人寻味的是第五条:建立一个全新的“民事政府”。这个政府有两个前提,不能是哈马斯,更不能是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这就好比一盘棋下到最后,一方直接掀了桌子,说之前的规则全不算数,我要自己定一套新规矩,连对手是谁都要由我来指定。内塔尼亚胡的话说得更直白,这个新政府,绝不能是任何“鼓吹摧毁以色列的人”。

这个标准一划,几乎把所有心怀巴勒斯坦建国梦想的政治力量,都排除在外了。

看着这份蓝图,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既视感扑面而来。这套操作,我们太熟悉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不也玩过一模一样的把戏吗?

他们当时打的旗号,也是为了“维持地方秩序”和“共同防卫”,然后扶植起了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了一个所谓的“满洲国”。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政权,一个披着国家外衣的殖民地管理工具。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绝非简单的重复。以色列的这套方案,和当年日本的“伪满洲国”模式,在底层逻辑上简直是异曲同工。都是外部军事强权,以安全为借口,在占领区扶植一个听话的代理人,试图用“以当地人治当地人”的方式,来规避直接统治的道义和成本压力。

当年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不就是想通过一系列这样的傀儡政权,来实现区域霸权吗?结果如何,历史已经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一个没有民众认同、缺乏合法性根基的政权,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城堡,风一吹就散了。

它非但不能带来稳定,反而会成为滋生仇恨与反抗的温床。

以色列或许觉得,只要把哈马斯连根拔起,再换上一批“温和派”面孔,就能高枕无忧。这种想法,未免太过天真,或者说,是太过傲慢。

他们不允许哈马斯掌权,这或许有其安全逻辑。但连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这个在《奥斯陆协议》框架下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巴勒斯坦人民合法代表,都要一并踢出局,这就彻底暴露了其真实意图。

这已经不是为了安全,而是要彻底扼杀巴勒斯坦建国的任何可能性,将加沙变成一块由以色列遥控的、没有主权的飞地。

所谓的“两国方案”,在中国以及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表态中,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出路。这个方案的基础,是1967年的边界。那已经是巴勒斯坦人在历史家园被侵占后,做出巨大让步的结果,只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土地。

现在,以色列连这最后的念想都要掐灭。

如果内塔尼亚胡政府一意孤行,把这五项原则强推下去,世界将会看到什么?短期内,是更加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和无法控制的安全风险外溢。一个被彻底剥夺希望的民族,会爆发出怎样的能量,谁也无法预料。

中期来看,整个中东地区将被撕裂。那些刚刚与以色列关系缓和的阿拉伯国家,将面临巨大的内部压力,地区外交格局将重回冰点。

长期而言,这无异于在加沙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一个治理真空地带,加上持久的占领和屈辱,只会催生出比哈马斯更极端、更难对付的抵抗力量。历史无数次证明,用武力强加的秩序,从来都无法长久。

就连欧洲的几个老牌国家,风向都开始变了。西班牙、爱尔兰、挪威已经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和法国的口风也越来越松动。这说明,即便在西方阵营内部,明眼人也看得出,单方面压制并不能带来和平。

只有美国,还在那里揣着明白装糊涂,默许着盟友这种堪称疯狂的举动。这究竟是战略短视,还是被国内政治绑架后的无奈,实在令人唏嘘。

归根结底,以色列的这份计划,不是一份和平路线图,而是一份永久占领的说明书。它试图用一种21世纪的殖民手段,去解决一个持续了近百年的民族矛盾。这无异于抱薪救火,只会让仇恨的火焰越烧越旺。

这种做法,不是高明的国家博弈,它更像是在中东这块流血的土地上,划开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