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泰国首都曼谷香格里拉大酒店灯火通明,宾客云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庆典在这里隆重举行,政界、商界、军界高层悉数到场,气氛热烈,象征着中泰友谊的又一次公开升温。
就在中泰携手举杯之际,柬埔寨却选择了沉默,没有一纸贺电、没有一名官员露面,甚至连一条外交系统的礼貌性社交媒体发布都未曾出现。这种“不闻不问”式的缺席,在东南亚本就暗流涌动的地缘格局中,无疑投下了一枚声量极小但分量极重的“外交信号弹”。
同一时间节点上,另一个令人瞠目的场景也在上演。2025年8月1日,柬埔寨首相洪马内在其脸书上发布了一封洋溢着感恩情绪的公开信,对象却不是区域内的传统合作伙伴中国,而是美国总统特朗普。
就在7月31日特朗普宣布下调柬出口美国产品的关税——从原本的49%降至19%之后,洪马内迅速以极高规格回馈,从降税利好到停火调解,从经济支持到历史同情,近乎外交辞典中最浓墨重彩的赞誉词汇,都一股脑地倾诉给了华盛顿。
泰国的热烈与柬埔寨的冷淡,构成了一幅极具对比性的东南亚外交图景。一个在庆典中满堂宾客、灯光闪耀,一个在社交平台上只字不提、集体“失语”;一个公开强化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一个转身向美国表达“深切感谢”。这一切,已不再是简单的外交风格差异,而是在区域安全局势与多边角力背景下的“选边站队”。
事实层面上,线索已足够清晰。今年7月中旬以来,泰柬边境局势骤然升温,两国军队一度在争议地带发生冲突,局势一触即发。7月28日,在特朗普与洪马内通话后,美方迅速展开“调解”动作,紧接着在7月31日宣布关税下调,8月1日洪马内发文公开“谢美”。整个过程节奏精准、语义明确,几乎是一场典型的外交博弈剧本演绎。
更微妙的,是洪马内在停火后48小时内发布的700字长文,其中对美国的称赞可谓不遗余力,不仅引用了特朗普关于东南亚和平的社交媒体发言,还反复强调其“关键性调解”与“坚定领导力”。
而对中国,仅有一句“感谢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方支持”,没有点名、没有具体职务、没有外交措辞。这种“冷处理”式的表达方式,在建军节这个象征国家军力与战略地位的重要日子上,显得格外突兀。
这不是偶然,也不是一次性“外交疏忽”。柬埔寨对中方的低调处理与对美方的高调互动,构成了一种清晰的外交姿态转变。从过去小心翼翼地在中美之间“走钢丝”,到如今在重要节点上公开向一方倾斜,柬埔寨的外交策略正在发生结构性调整。
这种调整背后的逻辑,必须结合区域地缘与历史依赖结构来看。柬埔寨作为一个经济体量有限、安全体系依赖外部的国家,其对外政策长期建立在“平衡”与“获取最大保障”的基础上。
过去十余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港口、军训等领域对柬提供了大量支持,包括云壤海军基地、金边新机场项目,以及系列援建工程。这使得柬埔寨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在东南亚的传统友好国家之一。
但现实的地缘博弈往往比“盟友”二字更为复杂。随着中泰战略协作的持续深化——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军事交流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柬埔寨显然感受到了一种潜在的“边缘化”压力。在泰国与中国高调互动的同时,柬埔寨若继续保持模糊姿态,可能在区域博弈中被动失位。
这一轮外交操作,是柬方主动“再平衡”的尝试。通过在边境冲突后快速向美国靠拢,表达对其调停能力的高度认同,并借助关税谈判释放经济信号,洪马内政府试图在中美之间重新争取一个更有利的位置。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表达,更是一种策略性再定位。
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态度则显得相对克制。尽管泰国的庆典活动得到了中方的积极参与与高度重视,但对于柬埔寨的“冷淡”,中方并未做出公开回应。
这或许正是一种“战略观察期”的体现。在东南亚多边合作日趋复杂、地缘摩擦频发的背景下,盲目推进或迅速调整对柬政策,反而可能陷入不必要的误判或消耗。如何在保持区域稳定的同时,重新评估与柬关系的价值与边界,成为中方接下来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泰国在这一轮外交节点上的表现,堪称“教科书式”。不仅在中国建军节当天全力配合高规格庆典,还派出旅游与体育部常务副秘书长出席,强调与中国在文旅、安保、体育等多领域的协作深度。
这种“政+军”双轨外交布局,既展示了对中国军力的尊重,也释放出极具分量的战略信号——在地区安全与合作议题上,中泰正在形成更紧密的默契。
反观柬埔寨,不仅缺席庆典,连象征性的外交礼节都未履行。这种“不装了”的姿态,意味着过去那种“既要又要”的小国平衡策略,正在被现实所迫而打破。洪马内的公开声明、特朗普的即时回应、关税的快速落地、停火协议的背后布局,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层次、双通道”的外交操作框架,而中国的角色,却在这一轮中被巧妙地边缘化。
这并不表示柬中关系已然破裂。但至少说明,中国在柬埔寨的传统影响力,正面临被重新定义的挑战。在区域秩序剧烈变动的当下,即便是长期合作的“老朋友”,也可能在关键节点上做出令人大跌眼镜的选择。
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看,这一事件再次提醒外界,东南亚国家的对外政策并非铁板一块。即便是接受大量援助、深度参与区域合作的国家,也可能在国家利益、政权稳定、战略焦虑的驱动下,做出看似“出格”的行为。而如何读懂这些“信号”、避免误判“噪音”,考验的是一国的外交智慧与战略定力。
2025年的建军节,没有硝烟,却充满了博弈的味道。一个庆典的场景,一封感谢信的发布,一项关税政策的调整,背后牵动的是区域格局的微妙变化。柬埔寨的“不闻不问”已不再是低调,而是清晰的“划界”;而中国的下一步,或许不在于回应,而在于重新设计与这些“边缘摇摆国”的互动机制。
当老朋友开始转身,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