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洪水润胡杨千年沙漠现绿洲奇迹

发布日期:2025-07-30 10:52    点击次数:159

烈日炙烤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里木河的浊浪裹挟着雪山融冰的寒气,轰隆隆冲过沙雅县坡墩生态闸。管护员阿卜力提普·巴拉提抹了把顺着安全帽往下淌的汗珠子,眯眼望着奔腾的洪水像脱缰野马闯进新修的引洪渠——这水可金贵着呢,470万亩胡杨林的命都指望着它。

“老赵!东边三号闸口的水流咋比昨天小了?”阿卜力提普抄起对讲机就喊。二十公里外的胡杨林保护中心里,赵文明正盯着卫星地图上的蓝色脉络,手指在计算器上敲得噼里啪啦响:“融雪量比预期少了12%,得把西渠的水闸再抬高三十公分!”他抓起安全帽就往外冲,背后墙上的工程进度表显示,8.5万亩的灌溉数字后面还跟着个刺眼的红箭头——距离20万亩目标还差老大一截。

洪水在戈壁滩上画出奇特的图案。原本干涸的故道被水流舔醒,枯死的胡杨树根突然冒出几星绿芽,像垂死病人突然抓住救命稻草。牧民艾合买提骑着摩托车追着水头跑,后座上的小孙子突然指着远处喊:“爷爷快看!胡杨树在喝水!”可不是嘛,那些千年老树虬曲的枝干微微颤动,活像老农捧着粗瓷碗咕咚咕咚灌凉茶。

新修的方涵桥底下,几个管护员正拿着钢钎疏通淤塞的枯枝。热合曼蹲在渠沿上,忽然伸手从激流里捞起条半米长的塔里木裂腹鱼。“这宝贝可有年头没见了!”他咧着嘴笑,鱼尾巴甩出的水珠在阳光下划出彩虹。生物多样性监测员小张赶紧掏出相机,镜头里不光有活蹦乱跳的鱼,还有追着水线跑的沙狐、站在浅滩梳羽毛的白鹭。

赵文明裤腿卷到膝盖,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浆里检查新建的24公里引洪渠。手机突然震动,是水利局发来的预警:上游来水含沙量超警戒线。“要坏事!”他扭头就往闸口跑。这场景太熟悉了——三年前就因泥沙淤积,整整3万亩林区没喝上水。此刻闸门控制室里,工程师老王已经带着两个徒弟在调试过滤系统,显示屏上的红色警报像催命符似地闪。

夜幕降临时,管护所的院子里飘起烤羊肉的香气。阿卜力提普捧着搪瓷缸子咂摸枸杞茶,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哗啦啦”的异响。手电筒光柱劈开黑暗,只见五公里外的备用渠决了个口子,洪水正漫灌进保护区的核心区。“赶紧的!把沙袋全搬上车!”他吼得嗓子劈叉。三十多个汉子顶着星光干到后半夜,等堵住决口时,东方已经泛起鱼肚白。

生态监测站的电脑屏幕上,卫星遥感图正发生奇妙变化。深褐色斑块渐渐被浅绿色侵蚀,就像宣纸上晕开的淡墨。技术员小李突然拍桌:“快看热成像!灌溉区的温差比周边低了1.8℃!”这个数字让满屋子人沸腾了——这意味着胡杨林的“天然空调”开始重新运转,塔克拉玛干的沙尘暴又要少个帮凶。

沙雅县夜市最火的烤包子摊前,老板库尔班边揉面边跟食客唠嗑:“知道为啥今年羊肉特别香不?我家羊啃了带露水的骆驼刺!”旁边水利局的小年轻插嘴:“那叫生态水!我们赵工算过的,0.71亿立方米刚好够胡杨林喝饱。”食客们哄笑起来,谁都没注意墙上的电视正播放着新闻——塔里木河流域今年新增湿地面积相当于140个足球场。

引洪灌溉的第二十八天,赵文明在巡护日志上画下最后一个勾。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新建的生态公园里,二十多个小学生正围着复活的老胡杨树写生。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举手:“老师!树皮上这个眼睛在流泪!”带队的老教授蹲下身,手指抚过树干上渗出的透明树脂——那是千年胡杨在沙漠里存活的智慧,如今又添了人类的几分温柔。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