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继母夏伯根:相差5岁,31年后首次见,此后半世纪不离弃
夏伯根
“这是小平的妈妈,我婆婆。”卓琳神色淡然地对着熟人介绍道。在她身边站着的,是一名与她年岁相差不多的妇人。
邓小平因为工作的原因搬来北京居住,他常常忙得无暇顾及家人。而卓琳则会在空闲的时候,带着一家老小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因此,卓琳也难免会遇到许多相熟之人。
但这番介绍让熟人十分纳闷,因为他们知道,邓小平的母亲早已故去,更何况眼前这人年纪太过年轻,看起来不像是邓小平的母亲。
原来,邓小平一生之中,确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养他的生母,在他出国留学的时间里去世。一个是在他年近半百时相逢,一路扶持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继母——夏伯根。
夏伯根与卓琳
初见,只不过是因为她想看看自己的孩子
1950的一个春天,正在开会的邓小平接到了警卫员崔来儒的报告,说他的舅舅和老娘从广安老家来看他了。当时邓小平就不禁愣住了,还来不及说些什么,崔来儒就继续请示问:“要不要通知卓琳校长,叫她回来招呼一下?”
邓小平摇摇手,拒绝了:“不用了,告诉接待科安排他们在招待所住下。”
邓小平的舅舅是同他年岁相近的淡以兴,两个人自小就关系好。可是他的母亲淡氏,早就在邓小平2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邓小平都没有办法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至今仍是一件憾事。但如果远道而来的是他的亲舅舅,那么他的老娘又是谁呢?
到了晚上回家邓小平见到来人,果然是他三十多年未见的舅舅淡以兴。在一旁的,还有一个妇人,她年岁与两人相仿,身材高挑,衣衫整洁,脑后束着发结,看上去人很精神。
邓小平与淡以兴一家
不等邓小平发问,满身酒气,坐在沙发上的淡以兴就忍不住发问:“好哇,贤娃子,你当真当了大官,六亲不认了!黄帝老子还有三个草鞋亲嘛!”
邓小平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只是略作苦笑,喊了淡以兴一声舅舅。这一声舅舅唤起了淡以兴的回忆。他和邓小平年岁相近,小时候就是一起打闹的玩伴。
淡以兴的年纪比邓小平大上一些,小时候就常常护着自己的外甥,而邓小平也极为亲近他,遇到淡以兴有事就主动帮忙。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少年郎,已经是满面沧桑的老人。
淡以兴忍不住心中激荡的情绪,再度发问,“你还认得舅舅啊?你还记得你的亲娘老子不?”邓小平面对这个儿时的玩伴,自己的舅舅,此刻也不免动情,说了一句,“记得”。
淡以兴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情绪,突然哭了起来,“我可怜的老姐姐啊……贤娃子,你晓不晓得,你走后不到7年,你妈就因为想你盼你惦记你,40岁出头就死了。你那时还在法国,你是她的长子,她生前最疼你了,你想过她死前的心情没有?”
邓小平立刻就被牵动起了感情。他年少时就离开了母亲,可是母亲的形象却没有一天消失在岁月中。他常常觉得,仿佛离家出国不过是昨日的事情,眼前更是常常浮现母亲的身影。
那时他的父亲常常在外,瘦弱的母亲就一个人扛下所有,白天养蚕、缫丝、喂猪、做饭,夜里缝补浆洗……离家那天,母亲更是带着弟弟妹妹们,送了他一路又一路,一直送到了五里墩。
那时邓小平面对泪流满面的慈母,拉着对方的手说,他要出国留学,把书读好了就回来,将来在外面做事再回来接她……
只不过世事难料,不等邓小平功成名就回来赡养父母,父母都已经先后离世。曾经的家乡,也已经是今非昔比,让他倍感伤心。
许久未见的两人忍不住心中潜藏多年的感情,激动到无法顾及旁人。那名在一旁的妇人就静静地看着两人不说话。这人叫做夏伯根。她只比邓小平大上5岁,按道理,邓小平应该喊她一声“妈妈”。
原来在邓小平的母亲逝世之后,她同邓小平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成为了邓小平的继母。多年来,她种田、织布,家中大小事务都由她一手操持,更是为邓小平的父亲披麻戴孝送终的。邓小平父亲死后,邓小平的兄弟姐妹们也是由夏伯根抚养长大的。
夏伯根自己没有生过儿子,出身农村,没有多少文化的她,带着一腔朴素而真挚的感情,将这个未曾谋面,仅仅比自己小几岁的男人当作自己的儿子。
她听说邓小平在重庆时,就生出想要看看对方的想法,因此才一把锁锁住家门,同淡以兴千里迢迢来到此地。
好不容易平复情绪的淡以兴忽然拉过夏伯根介绍,说这个人是邓小平的继母。淡以兴赞扬夏伯根的勤劳朴实,言语里满是赞赏,更说出乡亲们对其的夸赞,直言邓家有夏伯根,是大大的福气。
邓小平夫妇与夏伯根
面对这样的夸赞,夏伯根连忙制止,只对邓小平说道,“听说你回来啰,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
对于邓小平来说,没有守在父母身边,尽应有的责任,常常是他无法释怀的痛苦。更何况连送终这样大的事情都无法亲自前往。
面对这个只略大自己一些,却替他赡养父亲,甚至一力承担邓家重担的女人,他不免满怀感激,只说:“不,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
船工之女的她,却临危不惧,敢于帮助游击队
夏伯根,是嘉陵江上一个平平无奇的船工之女。她出生于飘荡不平的江上,一生也颇为波澜迭起。
她嫁给了邓小平的父亲做续弦,先后生下了先芙、先蓉和先群三个姐妹。她本以为自己的下半辈子总算能够安定起来,却不想,丈夫在小女儿生下不久后溘然长逝。
丈夫去世后,她再也没有另嫁他人,一个人拉扯着孩子们长大。夏伯根的大女儿邓先芙长大后,受到了共产党员田秀岩和李艳芳的影响,加入了共产党,更是参与了大大小小的革命活动。
夏伯根虽然只是一介妇人,却极力支持共产党的事业,更对女儿的选择鼎力支持。要知道,当时国民党对于共产党多有压迫,情形十分不妙。
在1948年的一个夏天,夏伯根的大儿女邓先芙把华蓥山起义失败的消息告诉了她,还请求她帮忙照顾几个受伤的游击队员。
夏伯根当机立断,就让家里的长工吴绍金以干农活为掩护,悄悄把人接到家中照顾。
白天,夏伯根和儿女们为游击队员做饭、洗衣、放哨、熬药治伤,晚上,夏伯根和吴绍金就轮流守夜。
那时夏伯根他们虽然十分谨慎,却仍然被人告发,引来保长的怀疑。夏伯根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将游击队员藏了起来,与保长一阵周旋,有惊无险地渡过难关。
他们后来还发现了保长遗留下来的探子。夏伯根忽生一计,佯装游击队员引诱探子现身,再抓住对方一阵毒打,只说对方是个小偷。探子挨了毒打灰溜溜地远去,从此再无人敢来查探。
等到游击队员伤好之后,夏伯根将大家安全送走。只是不想,她后来仍然被国民党以窝藏“共匪”的罪名抓到牢房里。
对方虽然没有搜到证据,邓家却仍然不得不卖出仅剩的2石谷子才将夏伯根保释出狱。
那时的夏伯根只是对共产党有着淳朴的感情,知道大女儿已经投身于共产党之中。她却不知道,自己那个素未谋面的长子邓先贤,居然早就是共产党员,更是后来人人称赞的邓小平。
进退荣辱,他们一家人从未分离
这样勤劳朴实,又勇敢聪慧的女人,留在了邓小平的身边。照理说,虽然她只比邓小平大了5岁,却是对方的继母,邓小平又是有职务在身,这个辛苦了半辈子的女人应该要闲下来享享清福,可是她却一刻也闲不住。
她不仅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连家中孩子们的上学,她也亲自接送,风雨无阻。邓小平夫妇一再劝慰她不必如此操劳,夏伯根却只是笑着说:“这些算什么,一点儿也不累。”
而邓小平夫妇,对于夏伯根,也是极为尊重。一开始,邓小平向家庭成员介绍夏伯根时,就说:“叫奶奶,我们家不分亲奶奶继奶奶。”孩子们看着夏伯根,亲亲热热地跟着邓小平喊“奶奶”。
而这个曾经面对国民党的牢狱威胁都丝毫不惧的女人,面对这样的场景,却不免眼含热泪,满心感激。
后来,邓小平因为工作原因,要去往北京工作。出发之前,夏伯根问了卓琳一句,“我也去吗?”
而邓小平的夫人卓琳,立即拉住自己年轻的婆婆,夏伯根的手,斩钉截铁地回复,“怎么不去?我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在一起。”
到了北京之后,卓琳更是逢人就介绍自己的婆婆,用行动表明自己早已将夏伯根当作家中的一份子。这样的尊重让夏伯根热泪盈眶,感激不已。
面对自己的家庭,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三个人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这句话也验证了他们的一生,直至死亡,他们几乎都生活在一起,未曾分离过。
邓小平发迹之际,未曾抛下他的继母夏伯根,而他落魄之时,夏伯根也未曾离开邓家。
甚至于,夏伯根担忧卓琳的情况,忍不住和她说:“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们夫妻这么多年,你应该是了解她的,你可别犯糊涂!”而卓琳则是回复说:“我是了解他的,您放心吧!不会的。”
而卓琳对于夏伯根,更是知之甚深。家里因为落魄而开销困难之际,她为了安抚夏伯根,一切有她和邓小平在,不要想着回老家去,生怕夏伯根将自己当作“累赘”。
而邓小平离开北京到江西时,也向组织打过报告,希望能带夏伯根离开,免得夏伯根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人赡养。
那时,邓小平一家被安排到了江西,一家人住进原南昌步兵学校“将军楼”的二层。每天早上,邓小平夫妇需要步行前往工厂做工,而夏伯根则留在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那时条件极为艰苦,邓小平更是为了照顾卓琳和夏伯根,一力承担了所有的体力活。
劈柴、生火还有擦地,这些脏活累活,在那些岁月里,都是由邓小平一个人完成的。
要知道,那时邓小平已经是65岁的高龄。他常常干活时不肯坐着,面对别人的劝慰,他只说自己年纪大了,坐下,就再难站起来。
而在江西那酷暑难耐的天气中,有一次,邓小平甚至在干活的时候突然晕倒,不省人事。这可吓坏了他们一家人。
夏伯根面对此种情况,更加内疚,只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周,才让邓小平突然晕倒。而面对越发困窘的生活条件,她也不曾有一丝埋怨,只是竭尽全力地节省。
她可以做出来的东西,一定就不会买回来。三餐上她更是绞尽脑汁,试图让一家人吃好喝好。
居住的时间长了,邓小平一家就决定在楼下的空地里种些蔬菜,再养几只鸡,好改善一下生活。
那时,邓小平和夏伯根挖地,有高血压的卓琳则是负责捡石头。他们又问了别人要了蔬菜的种子,然后种到地里。邓小平给蔬菜浇水,夏伯根则是负责锄草和除虫。之后他们又做了个围栏当鸡圈,养了几只鸡。
后来,卓琳和夏伯根居然还自己酿起了酒,研究起了豆瓣酱。那段日子虽然艰苦,可是一家人却扶持着走下去,充满了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安乐,也不失为一段值得回忆的过往。
邓小平的长女邓林回忆起小时候的家庭生活,也不禁说道:“我父亲对她是很尊敬的,我们都喊奶奶,父亲也就和我们一起喊奶奶,有了第四代以后都叫老祖,父亲也跟着一起叫老祖。对我奶奶,我父亲倒是真的很尊敬,关系特别融洽。”
邓林又举例说,无论是儿女婚姻大事,还是小到添衣置物这些杂事,自己的母亲常常都和奶奶一起商量。她直言:“我从来没有见过父母和我奶奶有过什么争执。”
而邓榕则是说:“奶奶和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出去,她毅然担起全家在逆境中求生存的重担。在那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她受尽了屈辱、歧视。但她坚强镇定,不畏艰难,成为我们几个孩子生活的中心。”
由这些孩子真挚的话语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于家庭,是多么地非常重视。
他曾经就说到:“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三人先后离世,他们实现了不离不弃的誓言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这样的噩耗对于夏伯根来说,不亚于一记重锤,狠狠锤在她的心上。
多年来的邓小平夫妇对她的尊敬和爱护,足以让她产生感情,长年来的相伴,更是让她难以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
邓小平的女儿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也有谈及这段往事:
“爷爷的去世,无疑对奶奶来说是一个莫大的不幸。她没有生过儿子,又不当家,本是没有地位的人,但她聪明能干,颇识大体,为人又爽快侠义,因此甚得爱戴……她和淡氏祖母一样,成为我们邓家的顶梁支柱。”
从那天起,夏伯根就不吃不喝,浑浑噩噩地发着呆。闻讯赶来的卓琳热泪盈眶,看着自己的婆婆,刚刚送走丈夫的女人用力握紧夏伯根的手,耳畔回响起邓小平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少了哪一个都活不成。”
那时的夏伯根患有老年痴呆,已经无法认出眼前的人,是曾经陪伴她走过无数岁月的媳妇卓琳。
这样的情况让卓琳悲从中来,最后却仍然苦苦坚持,同儿女一起赡养夏伯根,直至四年后老人逝世。而八年后,独留人间的卓琳,也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人世。
邓小平一生波澜起伏,几经波折,比之大江上的风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夏伯根也从未离开过邓家,与他们一起荣辱与共,无论富贵或贫穷,始终相守。
在1950,邓小平对着素未谋面,年岁相近的继母夏伯根说出要养她的话。这个简单质朴的誓言一直持续到邓小平死亡,由他的妻子卓琳继续继承。卓琳一直侍奉至夏伯根死亡。
无论进退荣辱,夏伯根与邓小平一家总是不离不弃。而邓小平也实现了自己的承诺,竭尽全力地奉养这个与自己年岁相近的继母。
他对于夏伯根从未有过一丝的不尊重,到了老年时,他已经有孙儿,还会同孙儿一起亲切地唤夏伯根叫“老祖”。这样和睦快乐的家庭,也一直为邓家后人时刻怀念着。
#瞭望中国抗战#